[发明专利]一种废水的封闭循环零排放系统和零排放工艺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91888.3 | 申请日: | 2019-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5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高庆海;高庆水;姜伟;孟庆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宾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02F103/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初沉池 纤维回收系统 零排放系统 封闭循环 二沉池 集水池 零排放工艺 水解酸化池 二级水解 管道连通 废水 好氧池 回水池 去污机 酸化池 厌氧池 格栅 回用 浆池 泥浆回收系统 水处理设备 废水排放 废水循环 管路连通 环保压力 企业废水 依次连通 零排放 连通 应用 达标 排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水的封闭循环零排放系统,包括格栅去污机、集水池、纤维回收系统、回用浆池、初沉池、一级水解酸化池、厌氧池、二级水解酸化池、好氧池,二沉池和回水池;所述格栅去污机通过管道连通集水池,所述集水池通过管道连通纤维回收系统,所述纤维回收系统分别连通回用浆池和初沉池,初沉池通过管道依次连通、一级水解酸化池、厌氧池、二级水解酸化池、好氧池,二沉池和回水池;所述初沉池和二沉池均通过管路连通到泥浆回收系统。本发明提供的废水的封闭循环零排放系统和零排放工艺及应用,废水循环利用零排放,杜绝了废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从根本上消灭了企业废水排放不达标的环保压力,节省了额外水处理设备的投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零排放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废水的封闭循环零排放系统和零排放工艺及应用。
背景技术
再生纸生产过程中很多环节需要大量用水。使用过的废水混入了大量的植物纤维、填料、原料、辅助化学品和化学助剂。此类废水如果未经处理外排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各个企业都会选择相应水处理设施将废水处理后排放或回用。但很多造纸企业对水处理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造成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处理后的废水不能达标排放或完全回用。在当今环保的严峻态势下,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将直接面临关停的处理。若处理不好的废水在系统内循环,长期以往必然会造成各种污染物的积累,造成生产异常,设备结垢等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亟需发明一种废水的封闭循环零排放系统和零排放工艺及应用,对再生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实现再生纸生产过程中废水的零排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水的封闭循环零排放系统和零排放工艺及应用,以实现再生纸生产过程中废水的零排放。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废水的封闭循环零排放系统,包括格栅去污机、集水池、纤维回收系统、回用浆池、初沉池、一级水解酸化池、厌氧池、二级水解酸化池、好氧池,二沉池和回水池;
所述格栅去污机通过管道连通集水池,所述集水池通过管道连通纤维回收系统,所述纤维回收系统分别连通回用浆池和初沉池,初沉池通过管道依次连通、一级水解酸化池、厌氧池、二级水解酸化池、好氧池,二沉池和回水池;
所述初沉池和二沉池均通过管路连通到泥浆回收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格栅去污机和集水池之间还设置有事故应急池。
进一步的,所述纤维回收系统为多圆盘过滤机或斜网过滤机。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池通过提升泵将废水送入纤维回收系统内。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废水零排放工艺,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废水零排放工艺,采用以上所述的废水的封闭循环零排放系统,其废水零排放工艺为:
S1:初级渣浆回用:将生产废水先经过格栅去污机后进入集水池内,然后通过提升泵将生产废水输送进入纤维回收系统内,经纤维回收系统进行过滤,滤去纤维等较小的悬浮物,过滤形成的浆料进入回用浆池内回收利用;
S2:一次泥浆回用:将S1中经纤维回收系统过滤后的废水输送到初沉池内,然后向初沉池内加入絮凝剂进行物化沉淀,将沉淀后形成的一次泥浆输送到泥浆回收系统内进行回收利用;
S3:生化处理:将S2中经初沉池沉淀后形成的废水,进一步输送到一级水解酸化池中进行一次水解酸化,经水解酸化的废水进入到厌氧池中,向厌氧池中加入营养盐进行一次生化处理,经一次生化处理后厌氧池内生成厌氧污泥和沼气,其中厌氧污泥用于生产化肥的原料,沼气进行回收或者燃烧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宾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宾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918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