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精的铁芯加工设备及相应的铁芯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97057.7 | 申请日: | 2019-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31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汪永枝;林志鸿;龚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东洋旺和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49/00 | 分类号: | H01H49/00;H01F4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宏德雨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26 | 代理人: | 李捷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工 设备 相应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精的铁芯加工设备及相应的铁芯加工方法,高精的铁芯加工设备包括第一主模、第二主模、第一冲模、第二冲模、第三冲模以及机械手装置,第一冲模将第一主模上的铁芯坯料冲压成型为第一铁芯半成品,第二冲模将第一铁芯半成品冲压成型为第二铁芯半成品,并将第二铁芯半成品转移至第二主模上,由第三冲模将第二铁芯半成品冲压成型为铁芯成品。本发明的高精的铁芯加工设备先将铁芯坯料的一端冲压成型为第一头部半成品,使得材料向远离杆部中心的位置聚集,为后续冲压的均匀形变作好准备,然后再次冲压成型出第二头部半成品,通过第三冲模的冲压成型出头部成品,冲压循序渐进,不易产生毛刺,铁芯成品的尺寸精度高,品质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芯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工继电器铁芯的高精的铁芯加工设备及相应的铁芯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冷锻是利用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原理,在结晶温度以下,是对物料再结晶温度以下的成型加工,在室温的条件下,将金属材料切断后,放入冷锻机上的模具型腔内,在强大的压力和一定的速度作用下,迫使金属坯料产生塑性流动,可获得一定形状及尺寸的零件;
继电器铁芯便可通过冷锻冲压成型,在现有技术中,有的继电器铁芯的杆部和尾端为规则圆形,而头部为不规则的D字型,头部中心与杆部中心偏位,在冷锻加工时,材料在冲压成形时受力均匀,从而加工出形状规则的圆形零件,而对于加工不规则的头部的难度较高,由于头部中心和杆部中心偏位,使得材料在成型过程中较难均匀的形变,从而非常容易产生毛边或毛刺,无法精确的冲压达到预设尺寸,会影响到继电器的灵敏性或造成短路,对于继电器铁芯部品来讲,是个致命的不良,制造的铁芯存在尺寸精度差,品质差的问题。
故需要提供一种高精的铁芯加工设备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精的铁芯加工设备,其先将铁芯坯料的一端冲压成型为第一头部半成品,使得材料向远离杆部中心的位置聚集,为后续冲压的均匀形变作好准备,然后再次冲压成型出第二头部半成品,通过第三冲模的冲压成型出头部成品,冲压循序渐进,不易产生毛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头部中心和杆部中心偏位,使得材料在成型过程中较难均匀的形变,从而非常容易产生毛边或毛刺,使得制造的铁芯存在尺寸精度差,品质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精的铁芯加工设备,铁芯成品包括杆部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杆部两端的尾部和D字型的头部,该高精的铁芯加工设备包括:
第一主模,包括用于将所述铁芯坯料成型为第一铁芯半成品的第一型腔;
第一冲模,位于所述第一主模的一侧,用于对所述第一型腔内的所述铁芯坯料进行冲压以形成所述第一铁芯半成品,第一铁芯半成品靠近第一冲模的一端成型为第一头部半成品;
第二冲模,位于所述第一主模的一侧,用于对所述第一型腔内的所述第一铁芯半成品进行冲压,使得第一头部半成品成型为第二头部半成品,进而形成第二铁芯半成品;
第二主模,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二铁芯半成品成型为铁芯成品的第二型腔;
第三冲模,位于所述第二主模的一侧,用于对所述第二型腔内的所述第二铁芯半成品进行冲压以形成所述铁芯成品;
冲模座,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冲模、第二冲模以及所述第三冲模;
主模座,与所述冲模座相对,用于设置所述第一主模和所述第二主模,所述主模座和所述冲模座相对活动,以切换所述第一主模或所述第二主模相对所述第一冲模、第二冲模以及第三冲模的位置;以及
机械手装置,用于抓取所述铁芯坯料并运输连接至所述第一型腔内。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型腔包括用于将所述铁芯坯料成型为杆部半成品的第一杆腔,以及用于将所述铁芯坯料的一端成型为尾部半成品的第一尾腔,所述第一杆腔的内壁面和所述第一尾腔的内壁面之间通过第一弧形面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东洋旺和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东洋旺和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970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接触器控制器电路结构
- 下一篇:继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