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扫描截面升维空间定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02703.4 | 申请日: | 2019-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537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凌云;向斌;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卓世创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郭立中;李发军 |
地址: | 410217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高新***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扫描 截面 空间 定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扫描截面升维空间定位方法。所述定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还原CT或者磁共振扫描的直角立体坐标系,确定病变最大层面,并使用两条相交的定位线或者这两条相交直线所在的三个平面确定病变中心;S2、利用两条定位线与通过体表任一拟穿刺点的穿刺线,两条定位线与穿刺线相交于病变核心点形成三个平面的几何特征,使用平面辅助显示手段分别显示两条定位线与拟穿刺点形成的两个平面,两个平面的相交线即为穿刺线,如此确定拟穿刺角度;S3、自拟穿刺点引出任一定位线的平行线,在此两根平行线间再做穿刺线的平行线,从而得到穿刺深度D。本发明可以方便快速地辅助确定拟穿刺角度和拟穿刺深度D。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扫描截面升维空间定位方法,属于医疗手术辅助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如何根据CT或者磁共振图像上以平面显示的体内病变图像进行三维手术定位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其中以颅内病变的手术定位问题尤为重要。本项目即以颅脑病变定位为例阐述。传统的立体定向仪精确度高,但需要头钉固定在头皮上进行CT或者MRI扫描,体验差,使用复杂,仅适用于立体定向等高精度要求的手术。
当前最先进的解决方案是导航技术,也被称为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即使用计算机辅助将CT或者磁共振生成的影像学数据通过体表标记和人体进行匹配,从而进行图像融合,通过示踪棒或者虚拟现实眼镜反馈给术者,指导手术。但导航设备昂贵,使用繁琐,容易损坏,在国内仅少数医院有条件配备。
一些临床工作者借鉴传统的立体定向仪设计了各种简化版的体外标记体系,患者佩戴这一类标记接受CT或者磁共振扫描后再通过一系列的测量计算进行病变定位进一步确定穿刺角度及深度,这一类的设备有的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重建及测算,有的需要进行繁琐的测量及运算,使用起来并不容易。
还有一些临床工作者通过对解剖的深刻理解,创立了结合CT的各种体表划线及定位方法,辅助进行穿刺定位,这一类技术很大程度取决于术者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曲线高,精度有限,临床推广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连续扫描截面升维空间定位方法,该定位方法可以利用CT或者磁共振平片方便快速地辅助确定拟穿刺角度和拟穿刺深度D。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连续扫描截面升维空间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还原(人体)CT或者磁共振扫描的直角立体坐标系,确定病变最大层面,并使用两条相交的定位线或者这两条相交直线所在的三个平面确定病变中心;
S2、利用两条定位线与通过体表任一拟穿刺点的穿刺线,两条定位线与穿刺线相交于病变核心点形成三个平面的几何特征,使用平面辅助显示手段分别显示两条定位线与拟穿刺点形成的两个平面,两个平面的相交线即为穿刺线,如此确定拟穿刺角度;
S3、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等长原理自拟穿刺点引出任一定位线的平行线,在此两根平行线间再做穿刺线的平行线,从而得到穿刺深度D。
由此,利用本发明的定位方法可以确定经体表任一点到达体内深部某靶点的角度及深度,在体外还原人体CT或者磁共振扫描的直角立体坐标系,确定病变最大层面,并在体外使用两条相交的定位线或者这两条相交直线所在的三个平面确定病变中心,利用两条定位线与通过体表任一拟穿刺点的穿刺线三线相交于病变核心点形成三个平面的几何特征,使用激光或者其它平面辅助显示手段分别显示拟穿刺点与两条定位线形成的两个平面,两平面相交线即确定拟穿刺角度,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原理引出平行线即可直接测量拟穿刺深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中,上述步骤S1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卓世创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卓世创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027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