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矢量调制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07613.4 | 申请日: | 2019-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74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凌云;骆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3C1/14 | 分类号: | H03C1/14;H03C1/58 |
代理公司: | 31002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邓琪<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耦合器 矢量调制器 信号输出端 信号输入端 调制模块 正交的 两路 调制 输入输出耦合器 传输线 输出耦合器 输入耦合器 补偿相位 对称平衡 两路信号 一路信号 调制器 双平衡 延迟 占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矢量调制器,包括:一输入耦合器,为90°耦合器,其具有两个信号输出端,设置为产生两路彼此正交的信号;一输出耦合器,为90°耦合器,其具有两个信号输入端,设置为将两路信号合成为一路信号;和一调制模块,包括分别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信号输出端和其中一个所述信号输入端之间的两个调制耦合器,设置为对两路彼此正交的信号进行幅度和相位的调节。本发明的矢量调制器的输入输出耦合器均采用90°耦合器,并在调制模块内采用延迟传输线来补偿相位,从而减少了调制器的器件数量,节省了一半耦合器,解决了目前矢量调制器占用面积大的问题,同时实现了对称平衡调制,达到类似双平衡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息技术与射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矢量调制器。
背景技术
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矢量调制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干扰抵消器和线性功放等应用中,需要使用矢量调制器来实现对信号幅度和相位的精确调整来达到指定的要求。
通常为了实现对信号的矢量调整,是通过两路正交信号的叠加来实现的。现有的矢量调制器为了实现对称平衡调制,通常要使用双平衡结构来实现,现有的双平衡结构具体是通过两个对称的单平衡结构并联而成,输入采用90度耦合器,输出采用功率合成器。这会导致需要两个单平衡结构,从而导致需要大量重复的耦合器,使电路面积增大。
因此,如何减小电路面积来实现全平衡调制成为了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矢量调制器,以使得矢量调制器的使用器件数量少,占用面积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矢量调制器,包括:一输入耦合器,为90°耦合器,其具有两个信号输出端,设置为产生两路彼此正交的信号;一输出耦合器,为90°耦合器,其具有两个信号输入端,设置为将两路信号合成为一路信号;和一结构对称的调制模块,包括分别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信号输出端和其中一个所述信号输入端之间的第一调制耦合器和第二调制耦合器,设置为对两路彼此正交的信号进行幅度和相位的调节。
所述第一调制耦合器具有通过传输线相连的第一调制端口、第二调制端口和通过传输线相连的第三调制端口、第四调制端口,第一调制端口与一第一可变阻抗模块相连,第二调制端口与所述输入耦合器的信号输出端相连,第三调制端口与输出耦合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第四调制端口与一第二可变阻抗模块相连;且所述第二调制耦合器具有通过传输线相连的第五调制端口、第六调制端口和通过传输线相连的第七调制端口、第八调制端口,第五调制端口与一第三可变阻抗模块相连,第六调制端口与所述输入耦合器的信号输出端相连,第七调制端口与输出耦合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第八调制端口与一第四可变阻抗模块相连。
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可变阻抗模块均包括PIN二极管和直流源,所述PIN二极管的阻抗通过调节所述直流源的电压来调制。
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可变阻抗模块均包括电容和电感,所述PIN二极管、电容、直流源和电感依次相连并形成回路,所述PIN二极管和电容的连接点接地,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可变阻抗模块分别通过其电感和PIN二极管的连接点来与所述第一调制端口、第四调制端口、第五调制端口和第八调制端口相连。
所述第一调制端口通过一第一传输延时线与所述第一可变阻抗模块相连,且第八调制端口通过一第二传输延迟线与所述第四可变阻抗模块相连;或所述第四调制端口通过一第一传输延时线与所述第二可变阻抗模块相连,且所述第八调制端口通过一第二传输延迟线与所述第四可变阻抗模块相连。
所述第一传输延时线和第二传输延时线均为八分之一波长传输线。
所述输入耦合器具有通过传输线相连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通过传输线相连的第三端口、第四端口,所述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均为所述信号输出端;且输出耦合器具有通过传输线相连的第五端口、第六端口和通过传输线相连的第七端口、第八端口,所述第五端口、第八端口均为所述信号输入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076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金会现场总线信号调制电路
- 下一篇:一种斩波前置放大器及其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