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修复路基底部溶洞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07993.1 | 申请日: | 2019-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16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李霄;王庆庆;陈旭东;李庆;朱莉亚;张文川;胡威;王天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C3/00 | 分类号: | E01C3/00;E01C3/04;E02D3/1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诺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9 | 代理人: | 刘兴顺 |
地址: | 450099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修复 路基 底部 溶洞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修复路基底部溶洞的施工方法,包括运载车,所述运载车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通过第一销轴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在导轨上,所述导轨的一侧固定设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通过第二销轴连接设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固定在所述运载车上,所述导轨上固定设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上设有反复锤击机构和钻孔机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将螺旋钻头能够反复的锤击旋转,使得一些坚硬的地基得到贯穿,方便穿刺一些较深的孔洞。通过设置连接机构,通过按压按压杆,使得卡钮离开卡槽,从而能够将电机轴上的连接块离开连接槽,从而能够将螺旋钻头进行更换,增加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路基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修复路基底部溶洞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路基溶洞的形成是岩溶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如果不能对路基溶洞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很有可能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路面裂缝等问题,不仅影响道路质量,缩短道路使用寿命,而且会对过往车辆的行车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该地区路基溶洞的重视,并因地制宜的采取处理措施。目前,处治溶洞的主要措施是注浆,其中注浆材料的选用是注浆工程的基本问题,是保证注浆技术达到预期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成本的关键所在。
但是灌浆施工程度大,消耗材料多,遇到密集的溶洞的时候,施工的次数多需要多次规划。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修复路基底部溶洞的施工方法,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修复路基底部溶洞的施工装置,包括运载车,所述运载车的一侧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通过第一销轴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在导轨上。
可选的,所述导轨的一侧固定设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通过第二销轴连接设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固定在所述运载车上,所述导轨上固定设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上设有反复锤击机构和钻孔机构;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分别固定设有固定板和滑轨,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滑轨相互固定,所述底板下固定设有连接滚轮,所述连接滚轮与所述导轨相适配;
所述反复锤击机构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箱体内固定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啮合设有环形齿条,所述环形齿条固定在第二齿轮的一端,所述第二齿轮的一侧啮合设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的中部固定设有异形杆,所述异形杆包括数量两个固定相连接的U形杆,所述第三齿轮位于所述异形杆的中部,所述异形杆的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所述箱体的内壁上,所述U形杆上套设有活动套,所述活动套下固定设有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通过第三销轴设有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远离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一端通过第四销轴与弧形板相连接;
所述钻孔机构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内固定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电机轴,所述电机轴上设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下固定设有螺旋钻头,所述框架上固定设有所述弧形板,所述框架的两侧设有若干滚轮,所述滚轮位于所述滑轨相适配。
可选的,所述运载车上设有若干承重块。
可选的,所述承重块之间通过隔离板相隔离。
可选的,所述运载车的周围若干液压支撑腿。
可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设有接绳端,所述接绳端上连接设有钢丝绳,所述导轨的一侧固定设有卷扬机,所述导轨上设有导向轮,所述钢丝绳通过所述导向轮与所述卷扬机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滚轮包括T形杆,所述Y形杆的两端均固定设有导向滚轮,所述导向滚轮与所述导轨相匹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未经郑州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079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