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载瘢痕修复药物的可溶性微针阵列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08128.9 | 申请日: | 2019-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8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陶娟;谢盈;朱锦涛;李钰策;张连斌;朱今巾;杜虹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A61K31/722;A61K31/728;A61K45/06;A61P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2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瘢痕 修复 药物 可溶性 阵列 制备 方法 | ||
一种载瘢痕修复药物的可溶性微针阵列,该微针阵列包括瘢痕修复药物和可溶性微针基质材料,所述瘢痕修复药物分散在可溶性微针的基质中。一种载瘢痕修复药物的可溶性微针阵列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PDMS微针阵列模板的制备;2)含有瘢痕修复药物的可溶性微针基质材料水溶液的制备;3)载有瘢痕修复药物的可溶性微针阵列的制备。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给药方式或易脱落、或渗透性差、或副作用大、或疼痛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材料领域,涉及一种载瘢痕修复药物的可溶性微针阵列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病理性瘢痕是皮肤组织损伤后,伤口过度愈合导致的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上的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病理性瘢痕易复发,对患者的容貌、心理和生活质量均产生严重影响,不论是烧伤外科、皮肤科还是整形科,病理性瘢痕都是临床高度关注的焦点。
目前,临床上病理性瘢痕的修复主要通过疤痕贴片、涂抹药物、局部注射药物、激光和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然而,疤痕贴片易脱落,且易导致覆盖处的皮肤出现过敏反应,患者依从性差;而涂抹瘢痕修复药物效果只在瘢痕形成早期稍有疗效,瘢痕形成后药物渗透性差等因素导致效果甚微;相比前两者,皮损内注射瘢痕修复药物疗效显著,但具有明显的副作用,包括增生性疤痕和瘢痕疙瘩不易推注药物、注射时疼痛、注射的药物在瘢痕内分布不均匀、注射后易导致肿胀、水疱和坏死、多次注射后易导致皮肤萎缩和色沉等,且需要接受多次治疗才能起效,多数患者不能坚持。激光治疗的费用高,伴疼痛,需要多次治疗;手术是一种有创的方法,术后仍然需要修复瘢痕,部分瘢痕疙瘩患者术后还会复发且更大。因此,提供一种无痛、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是病理性瘢痕治疗的迫切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临床上的皮肤瘢痕修复手段的上述缺陷和改进需求,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瘢痕修复药物的可溶性微针阵列的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给药方式或易脱落、或渗透性差、或副作用大、或疼痛的技术问题。
与现有的皮损内注射或涂抹的方式相比,微针是生物医药领域中的一种新型微创给药工具,可以透过皮肤表皮和真皮层从而增强药物的透皮效果。通过微针局部给药后药物极少进入循环系统,可避免引起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载瘢痕修复药物的可溶性微针阵列,该微针阵列包括瘢痕修复药物和可溶性微针基质材料,所述瘢痕修复药物分散在可溶性微针的基质中。
所述微针阵列上的单个微针结构包括:基座、位于基座上的可溶性微针基质材料的针体,所述针体尖端为针尖;所述基座、针体、针尖为一体成型。
所述瘢痕修复药物为博来霉素、5-氟尿嘧啶、洋葱提取物、咪喹莫特、前列地尔、A型肉毒素、干扰素、硅酮、皮质类固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瘢痕修复药物含量为每阵列0.1-100μg。
所述可溶性微针基质材料为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生物降解材料。
该生物降解材料为透明质酸、壳聚糖及壳聚糖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透明质酸的数均分子量为10–200kDa,所述壳聚糖及壳聚糖衍生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0–200kDa。
所述微针结构呈圆锥形、棱锥形或类圆锥形,所述针尖长度为200–2000μm。
所述瘢痕修复药物分散在可溶性微针基质中,所述瘢痕修复药物的分散方式为均匀分散在针体或聚集在针尖或被脂质体包裹后分散在针体内。
一种载瘢痕修复药物的可溶性微针阵列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PDMS微针阵列模板的制备:将PDMS溶液和固化剂置于培养皿中混合,然后将该混合物溶液倾倒在微针阵列阳模板表面;然后抽真空除去所述混合物中的气泡,然后在加热使PDMS固化;冷却后将固化的PDMS与所述金属微针阵列模板分离,即得到PDMS微针阵列模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081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肝素结合蛋白检测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车辆的手势界面系统及其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