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时检测血液中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MK4)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30170.0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8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许丽;雒琴;贾永娟;倪君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和合医学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72;G01N30/04;G01N30/06;G01N30/86;G01N30/88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李世喆 |
地址: | 101111 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维生素 上清液 检测 标准曲线方程 待检测样品 高速离心 高效液相 内标物 质谱仪 吹干 串联 混合标准溶液 混合内标溶液 血液 沉淀蛋白 检测结果 复溶液 剩余物 萃取剂 氮吹 混匀 拟合 溶解 | ||
1.同时检测血液中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MK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仪,分别检测至少三种浓度混合标准溶液,其中,所述混合标准溶液为具有内标物的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MK4)混合标准溶液,且所述至少三种浓度混合标准溶液中内标物浓度一致;
根据所述至少三种浓度混合标准溶液的检测结果,分别拟合维生素K1的标准曲线方程以及维生素K2(MK4)的标准曲线方程;
向固定量的具有已知浓度内标物的混合内标溶液中,顺序添加待检测样品离心后的第一上清液和沉淀蛋白试剂,混合,并添加萃取剂,混合,高速离心,取第二上清液,其中,所述第一上清液的添加量为50~300μL;
通过氮吹方式,吹干所述第二上清液,通过复溶液溶解吹干后的剩余物,混合,高速离心,取第三上清液;
利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仪,检测所述第三上清液;
基于所述第三上清液的检测结果和维生素K1的标准曲线方程以及维生素K2(MK4)的标准曲线方程,得到所述待检测样品中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MK4)的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检测血液中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MK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效液相串联质谱仪中,
高效液相色谱的色谱条件包括:
长度为50mm、内径为3.0mm以及填料粒径为2.7μm的C18色谱柱;
洗脱流动相为含0.05%-0.25%甲酸的甲醇以及含0.05%-0.25%甲酸的乙腈;
分析时长为4.0min;
柱温为25-35℃;
进样量为0.1-30μL;
流速为0.50-1.00mL/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时检测血液中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MK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效液相串联质谱仪中,
串联质谱条件包括:
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正离子扫描模式,选择反应监测模式,气帘气压力为20psi;碰撞气为5L/min;温度为300℃;雾化气压力为25psi;放电电流为1m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检测血液中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MK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具有已知浓度内标物的混合内标溶液的固定量为10μL;
和/或,
所述沉淀蛋白试剂为乙醇,所述乙醇的用量为100~500μL;
和/或,
所述萃取试剂为正己烷,所述正己烷的用量为800~1200μL;
和/或,
所述复溶液为乙腈,所述乙腈的用量为50~200μL。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时检测血液中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MK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效液相色谱采用梯度洗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时检测血液中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MK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梯度洗脱,包括:
0.0~1.5min,含0.05%-0.25%甲酸的甲醇与含0.05%-0.25%甲酸的乙腈的体积比为25:75;1.5~3.4min,含0.05%-0.25%甲酸的甲醇与含0.05%-0.25%甲酸的乙腈的体积比为100:0;3.4~3.5min,含0.05%-0.25%甲酸的甲醇与含0.05%-0.25%甲酸的乙腈的体积比为25:75。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同时检测血液中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MK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维生素K1的标准曲线方程中的两个变量分别为:
维生素K1的色谱峰面积与对应内标物的色谱峰面积的比值以及维生素K1浓度与对应内标物浓度的比值;
所述维生素K2(MK4)的标准曲线方程中的两个变量分别为:
维生素K2(MK4)的色谱峰面积与对应内标物的色谱峰面积的比值以及维生素K2(MK4)浓度与对应内标物浓度的比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和合医学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和合医学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017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