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体脱氨装置以及液体脱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49331.0 | 申请日: | 2019-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9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杨柳;蒋飞华;卢辉;李权毅;符荣华;李育元;周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0 | 分类号: | C02F1/2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健;刘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装置 以及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体脱氨装置以及液体脱氨方法,所述液体脱氨装置(100)包括容器(110)以及设置在所述容器上的第一进水组件、第二进水组件、排水口以及出气口,所述第一进水组件和所述第二进水组件伸入到所述容器内并设置为以使从所述第一进水组件和所述第二进水组件进入容器内的液体能够发生碰撞,所述排水口所在位置的高度低于所述出气口所在位置的高度。本发明提供的液体脱氨装置能够有效地对含有氨氮的废液进行脱氨,且成本较低,有效降低了脱氨装置的运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体脱氨装置以及液体脱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逐渐增多。尤其是含有高浓度污染物的废水产生量逐年增多,来源广泛,如化肥、冶炼、制药、食品、焦化等行业均产生大量的高氨氮废水。大量的高氨氮废水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的富营养化效应,造成黑臭水体。国内外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均对废水中的氨氮去除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推广,但目前没有一种能够高效、且运行成本低廉的去除废水中氨氮的方法。
目前国内外常见的除氮技术主要有:生物脱氨法、吹脱法(汽提法)、折点加氯法、离子交换法等。但是这些方法要么是去除氨氮效率低、要么是运行成本昂贵,因此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具体地,生物脱氨法只能应用于低浓度的氨氮废水,适用范围较窄、作用时间较长;吹脱法的应用最普遍,也能够适应高浓度氨氮废水,但其用气量较大、耗功率大、脱氨效率低、占地面积也大,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折点加氯法容易产生水体氯超标;离子交换法子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再生,造成运行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没有一种成本较低且能够有效对液体进行脱氨的技术方案的问题,提供一种液体脱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液体脱氨装置,所述液体脱氨装置包括容器以及设置在所述容器上的第一进水组件、第二进水组件、排水口以及出气口,所述排水口所在位置的高度低于所述出气口所在位置的高度,所述第一进水组件和所述第二进水组件伸入到所述容器内,所述第一进水组件和所述第二进水组件能够使得通入所述第一进水组件和所述第二进水组件的液体能够以喷射流的状态进入所述容器内,且使得从所述第一进水组件和所述第二进水组件进入所述容器内的液体能够发生碰撞。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分别向第一进水组件和第二进水组件通入含有氨氮的废液,这两股废液能够以喷射流的状态进入在容器内,由于这两股喷射流能够发生碰撞,从而使得废液中的氨氮气体逃逸出来,从而实现气体和液体的分离,氨氮气体从较高位置的出气口排出,液体则从较低位置的排水口排出,进而实现对废液的脱氨。本发明提供的液体脱氨装置能够有效地对含有氨氮的废液进行脱氨,且成本较低,有效降低了脱氨装置的运行成本。
优选地,所述容器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内壳,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限定具有排水口的夹层腔体,所述第一进水组件和所述第二进水组件依次贯穿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以使从所述第一进水组件和所述第二进水组件进入的液体进入到所述内壳中,所述排水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壳的底端的内壳排水口,所述内壳排水口和外界连通,所述出气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壳的侧面的内壳出气口和设置在所述外壳的顶面的外壳出气口。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上部和所述内壳的上部均为圆柱状。
优选地,所述内壳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壳的底端的内壳排水管,所述外壳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底端的外壳排水管,所述外壳排水管环绕所述内壳排水管设置,所述外壳排水管的外端限定外壳排水口,所述内壳排水管的外端限定所述内壳排水口。
优选地,所述内壳上设置有两个所述内壳出气口,两个所述内壳出气口所在的高度相同,且两个所述内壳出气口相对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93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折流栅连接结构
- 下一篇:本征自修复型杀菌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