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能耗汽车用暖风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50701.2 | 申请日: | 2019-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2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杨新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新明 |
主分类号: | B60H1/06 | 分类号: | B60H1/06 |
代理公司: | 杭州永航联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304 | 代理人: | 江程鹏 |
地址: | 314413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暖风系统 热交换器 水空调 热水保温箱 低能耗 进水管 汽车用 出风口 冷却箱 发动机 室内 供暖技术领域 驾驶 能源消耗 热水热量 回流管 热水泵 驾驶室 储热 供暖 对准 货车 节约 能源 交换 汽车 | ||
本发明提供了低能耗汽车用暖风系统,属于车辆供暖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货车内晚上冷、能源消耗多等技术问题。低能耗汽车用暖风系统,所述的汽车包括发动机和冷却箱,发动机通过进水管和回流管与冷却箱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暖风系统包括安装在驾驶室内的水空调、用于交换出进水管内热水热量的热交换器和用于储热的热水保温箱,所述的水空调上具有出风口,出风口对准驾驶室内,所述的热交换器安装在进水管上,所述的热水保温箱通过管道一与热交换器相连,所述的热水保温箱通过管道二与水空调相连,所述的管道二上安装有热水泵,所述的水空调通过管道三与热交换器相连。本发明具有晚上能对驾驶室供暖、节约能源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供暖技术领域,特别是低能耗汽车用暖风系统。
背景技术
货车司机在长途运送货物时,特别在夜间,需要定时休息,但是休息时需要停止货车运转,此时,货车内的空调会停止运转,驾驶室内温度降低,影响到货车司机的休息,若果继续运转发动,货车空调继续转运,会浪费油,空调中会吹出少量的CO,会造成供氧缺少导致休息质量降低,造成疲劳驾驶的情况,如果休息时发动机仍旧启动着,会造成司机多余的负担。
而且现在,很多货车司机选择在驾驶室安装上空调,这种方式不仅浪费油,而且比较污染环境,而且需要通过变压器将电瓶的电压转成呈220V进行使用,电瓶会在短时间内损坏。
对此,设计出一种低能耗汽车用暖风系统来改善这种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低能耗汽车用暖风系统,解决了货车内晚上冷、能源消耗多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低能耗汽车用暖风系统,所述的汽车包括发动机和冷却箱,发动机通过进水管和回流管与冷却箱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暖风系统包括安装在驾驶室内的水空调、用于交换出进水管内热水热量的热交换器和用于储热的热水保温箱,所述的水空调上具有出风口,出风口对准驾驶室内,所述的热交换器安装在进水管上,所述的热水保温箱通过管道一与热交换器相连,所述的热水保温箱通过管道二与水空调相连,所述的管道二上安装有热水泵,所述的水空调通过管道三与热交换器相连,所述的管道一与管道三之间连接有管道四,管道一上安装有转换阀一,管道三上安装有转换阀二,管道四上安装有转换阀三。
本法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在车辆启动时,打开转换阀一和转换阀二,闭合转换阀三,发动机启动发热,发动机的热量进入到冷却箱内,在传热管传热过程中,部分热量在经过热交换器时被热交换器吸收,然后将该部分热量传递到热水保温箱内,在夜间的时候,关闭转换阀一和转换阀二,打开转换阀三,启动热水泵,使管道一、管道二、管道三内的水进行内循环,使热水保温箱内储存的热水流出,进入管道一、管道二、管道三循环的水内,然后在通过水空调释放出热量,对驾驶室加热取暖。
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污染,在晚上使用时,不会有一氧化碳等物质的释放,不会影响到驾驶员的休息,用汽车在运动中把多余的热量储存供晚上使用,不需要长时间使发动机处于启动状态,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在行驶中也能通过水空调进行取暖。本发明中,热交换器能够提高发动机的散热效率。管道一、管道二、管道三的部分位于车体内部,在夜间循环的过程中,该循环不会暴露在外界空气中,减少热量的损失。本发明中的水空调为现有技术,为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取暖产品。
在上述低能耗汽车用暖风系统中,所述的热交换器包括前端盖、后端盖、热转换筒和传热铜管,所述的前端盖固定在热转换筒一侧,所述的后端盖固定在热转换筒另一侧,前端盖上开设有穿孔一,后端盖上开设有穿孔二,所述的传热铜管从穿孔一穿入并从穿孔二穿出,所述的传热铜管安装在进水管上,传热铜管与进水管相连通,前端盖、后端盖、热转换筒、传热铜管四者形成密闭的腔室,腔室具有水,所述的热转换筒上设有连接管一和连接管二,连接管一、连接管二与腔室连通,连接管一与管道一相连接,连接管二与管道三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新明,未经杨新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507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