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54822.4 | 申请日: | 2019-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50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坚;姜兵;徐杰;杨庆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润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4/60 | 分类号: | B29C44/60;B29C48/92;B29C35/10;B29C35/08;C08L23/06;C08L29/04;C08K3/26;C08K3/22;C08J5/18;B29L7/00 |
代理公司: | 33246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裴金华<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313105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音降噪 制备 汽车内饰 分区式 卷材 高分子材料技术 低密度聚乙烯 高能电子辐照 整体使用寿命 抗冲击性能 发泡工艺 经济实用 抗氧化剂 柔性弹性 制备工艺 发泡剂 交联 配制 挤出 | ||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本发明通过特定配制包括低密度聚乙烯、发泡剂、抗氧化剂以及助剂在内的原料,外加分区式挤出、高能电子辐照交联以及分区式发泡工艺的方式,达到汽车内饰隔音降噪膜有效制备的效果。本发明具有汽车内饰隔音降噪膜用卷材制备方法简单有效,制备工艺操作合理高效、经济实用,制备所得的卷材密度小、抗冲击性能好、柔性弹性强、隔音降噪效果明显以及整体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
背景技术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车门内饰的噪声会使人们产生烦躁、反应迟钝、分散注意力、引起交通事故。如何降低从车门内饰的噪声就值得创新研究。
车门内饰的噪声来源于车门钣金较薄而产生的共振噪声、金属疲劳与车身扭动而生成的杂音以及行驶过程中风噪、路噪。由于汽车门内外板的厚度较薄问题,会引起钣金产生声腔共振现象。针对钣金的振动问题,通常在车门内板附着隔音降噪膜,能起到隔声效果,因此就需要开发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
目前,IXPE材料用于吸声降噪领域属于比较新兴的研究。IXPE膜片材料是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主要原料,添加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AC)等多种物质辅料,经过密炼造粒、挤出加工、辐射交联、发泡成型等工艺流程制备出IXPE膜片材料,具有隔热、吸音、减震等效果,可以降低车内噪音让汽车乘员有更好的舒适感,减轻疲劳程度,有利于汽车行驶安全。
专利公开号为CN101067026A,公开日为2007.11.07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隔音阻光的有色聚酯贴膜,在原材料聚酯中添加隔音阻光母粒,在加入1.0%-3.0%的染料和0.8%-1.5%的光屏蔽剂二苯甲酮位阻胺。
但是该发明专利中的隔音阻光膜存在隔音效果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其能通过特定配制包括低密度聚乙烯、发泡剂、抗氧化剂以及助剂在内的原料,外加分区式挤出、高能电子辐照交联以及分区式发泡工艺的方式,达到汽车内饰隔音降噪膜有效制备的效果。本发明具有汽车内饰隔音降噪膜用卷材制备方法简单有效,制备工艺操作合理高效、经济实用,制备所得的卷材密度小、抗冲击性能好、柔性弹性强、隔音降噪效果明显以及整体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内饰用新型隔音降噪膜的制备,依次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根据物料配比进行配料,得到片材原料;
S2、在密炼机中,对步骤S1中的所述片材原料进行混合密炼造粒,得到粒子;
S3,对步骤S2中的所述粒子进行充分混合,在单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并收卷,得到片材;
S4、对步骤S3中的所述片材进行高能电子辐射交联处理,得到待发泡片材;
S5、对步骤S4中的所述待发泡片材进行发泡处理,得到最终的隔音降噪膜;
S6、对步骤S5中的所述隔音降噪膜进行卷曲检验、包装入库。
在本发明中,片材原料依次通过主要的挤出、辐射交联以及发泡三步式方法进行制备,得到最终的隔音降噪膜片材,保证基本的柔韧性、发泡强度以及表面抗老化强度,满足汽车内饰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期限要求。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步骤S1中,所述片材原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发泡剂、抗氧化剂以及助剂,所述发泡剂为偶氮二甲酰胺,所述抗氧化剂为1010和DSTDP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助剂包括增韧剂、润滑剂、成膜剂以及着色剂,所述增韧剂为碳酸钙,所述润滑剂为氧化锌,所述成膜剂为聚乙烯醇,所述着色剂为色母139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润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润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548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冰箱发泡设备及发泡方法
- 下一篇:一种工艺品生产一体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