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焦煤炼焦体系构建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58012.6 | 申请日: | 2019-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36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高云祥;葛居娜;李轶;杨立新;汪勤峰;夏海英;曾海梅;刘宁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3/00 | 分类号: | C10B53/00;C10B57/00 |
代理公司: | 昆明知道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企业) 53116 | 代理人: | 谢乔良;朱智华 |
地址: | 650300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煤 炼焦 体系 构建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焦煤炼焦体系构建及其应用,所述的焦煤炼焦体系构建包括以下步骤:检测炼焦煤的工艺指标参数并记录;将炼焦煤进行200Kg焦炉炼焦实验;按GB/T2006‑2008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200Kg焦炉焦炭试样的冷态抗碎强度M40的检测;按GB/T4000‑2008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200Kg焦炉焦炭试样的热态反应后强度CSR的检测;统计汇总A、C、D步骤的指标,按下表构建焦煤炼焦体系:应用为所述的焦煤炼焦体系构建在控制焦炭质量与成本中的应用。本发明使焦炭质量及成本控制变得相对简单易行,降低了焦炭质量变化对高炉生产的负面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炼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焦煤炼焦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产能过剩,同区域产品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企业为求生存采取控成本、降费用,调结构等措施,但亏损仍在进行。因此,唯有通过管理创新,立足企业现有工艺工况,研发低成本管理技术,才可成为企业大幅度减少亏损的有效途径。在焦炉冶炼中为有效执行“七分原料,三分操作管理”的经营理念,用好、管好炼焦煤原料成为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的重要法宝。我国现用“中国煤炭分类”GB/T5751-2009国家标准对炼焦配煤中起“桥梁”重要作用的1/3焦煤的分类指标粘结指数G、胶质层最大厚度Y的指标定义区间较宽,致使同一类指标的煤种,单独炼焦时的产品实物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生产组织上较难准确预测、控制焦炭质量,特别是1/3炼焦煤矿点多的企业。因此,现有的方法较难满足企业对炼焦煤质量管理及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焦炭质量的控制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焦煤炼焦体系构建;第二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焦煤炼焦体系构建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焦煤炼焦体系构建包括以下步骤:
A、检测炼焦煤的工艺指标参数并记录;
B、将炼焦煤进行200Kg焦炉炼焦实验;
C、按GB/T2006-2008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200Kg焦炉焦炭试样的冷态抗碎强度M40的检测;
D、按GB/T4000-2008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200Kg焦炉焦炭试样的热态反应后强度CSR的检测;
E、统计汇总A、C、D步骤的指标,按下表构建焦煤炼焦体系;
。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焦煤炼焦体系构建在控制焦炭质量与成本中的应用。
本发明针对企业1/3焦煤矿点多达10~15个点的情况。其各矿点的炼焦煤指标相近,但炼焦得到的焦炭质量指标其不一致,为此,提出在GB/T5751-2009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用镜质组反射率分布、焦炭冷态抗碎强度M40及热态反应后强度CSR等指标对1/3焦煤进行细分类形成混1/3焦煤Ⅰ、混1/3焦煤Ⅱ的方法,以更好地指导焦炉生产对焦炭质量的控制。其技术关键是:1)、严格按检测标准对分类煤、焦炭指标进行相关检测,获得准确指标;2)、严格按200kg焦炉操作规程进行炼焦过程控制,及时调整加热煤气流量,保证焦炉炼焦温度在1050-1010℃下可控,使焦炭均匀成熟。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炼焦煤资源中结焦性能好的煤,其粘结性能也好。但粘结性能好的煤,其结焦性能并不一定好。因此,采用上述方案,能综合考虑了炼焦煤的结焦性能对分类方法的引领作用,既强化了产品实物质量对煤分类的指导作用,又兼顾了原料煤的内在质量要求,能对炼焦煤进行动态、客观的分类管理,以及使用价值作出合理判断,并实现了焦炭单一指标M40或CSR的调整控制与原料煤质量的一一对应(生产组织上增加混1/3焦煤Ⅰ的配比,可提高焦炭CSR指标,反之亦然、增加混1/3焦煤Ⅱ的配比,可提高焦炭M40指标,反之亦然),使焦炭质量及成本控制变得相对简单易行,降低了焦炭质量变化对高炉生产的负面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580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