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轨道的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58212.1 | 申请日: | 2019-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356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2 |
发明(设计)人: | 苏焕银;陶文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邑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D15/12 | 分类号: | B61D15/12;G01B11/02;G01N21/88;B61K9/10;E01B31/17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李彦孚 |
地址: | 52902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轨道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的检测装置,包括车体,设置于车体下端的驱动机构,以及设置在于车体上端的PLC控制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车体端部的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装置在铁轨上移动,本发明通过带有驱动轮的车体推动整个装置在轨道上前进,保证装置可在轨道上顺利移动;并且通过测距杆和红外测距传感器的位置改变,测量两铁轨之间的间距,通过摄像头可以对铁轨表面进行拍摄,进行裂缝检查,并将数据传输给PLC控制组件分析处理,以实现铁轨间距、裂缝的检测,便于后续的维护工作;本发明还通过清理机构对铁轨进行清理,不仅可以对铁轨表面打磨,提高光滑度,而且还保证了后续拍摄的顺利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轨道的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交通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通过新的交通工具代替传统的出行方式,到达人力无法触及的地域,轨道交通便是这些交通工具中的佼佼者,因其搭乘方便、覆盖范围较广,且较为经济实惠,受到广大出行者的青睐,为保障轨道交通的安全通行,在长时间使用后需要进行维护,针对轨道之间的间距形变以及产生缝隙这一系列安全隐患进行检测排除,现有的轨道交通维护设备只能简单做一些清洗或者打磨,维护检测效果差,容易留下安全隐患,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轨道的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的检测设备,结构简单,并且该装置能够实现自动测量轨道之间的间距,以实现轨道的自动维护。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轨道的检测装置,包括车体,设置于车体下端的驱动机构,以及设置在于车体上端的PLC控制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车体端部的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所述的检测装置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装置在铁轨上移动,同时通过第一检测机构用于对铁轨进行测距检测,所述的第二检测机构用于采集铁轨表面、缝隙的图像;并将采集的信息传输给PLC控制组件进行分析处理,以实现对铁轨缝隙的检测,方便后续维护工作的进行。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检测机构包括第一支臂、铰接杆、定位座、测距杆、套管、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车体的端部连接有两第一支臂,且每个第一支臂的端部均铰接有一铰接杆,每个所述的铰接杆的下端安装有相应的定位座,且所述的定位座内还安装有滚轮,其中一所述的定位座一侧连接有测距杆;另一所述的定位座一侧连接有套管,所述测距杆的另一端插入套管内且可在套管内伸缩;所述测距杆插入套管的一端上设置有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的红外测距传感器与PLC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套管靠近测距杆的一端开设有滑槽,所述的红外测距传感器可通过测距杆的移动在该滑槽内移动。当两轨道之间的间距改变时,测距杆在在套管内移动以改变插设深度,同时带动红外测距传感器改变位置,从而检测到铁轨内部另一侧距离红外测距传感器的距离,并将检测的信息传输给PLC控制组件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的测距杆上还刻有间距刻度,便于检测人员观测。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的型号为GP2Y0A710K0F,所述的红外测距传感器贯穿滑槽并与测距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检测机构设置在车体的另一端部,所述的第二检测机构包括设置在车体端部的两第二支臂,以及设置在每个第二支臂下端的拍摄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的拍摄组件包括拍摄仓、以及设置在拍摄仓内侧的多组侧轮,所述的侧轮用于在移动时卡紧铁轨;所述的拍摄仓内侧上端还设置有多个导辊,移动时,所述的导辊与铁轨的表面接触,便于拍摄仓的移动;所述的拍摄仓内部上端还设置有多个用于拍摄的摄像头、以及多个用于辅助拍摄的LED灯,所述的摄像头与PLC控制组件连接,所述的摄像头对铁轨的表面进行拍摄,并将拍摄的图像传输给PLC控制组件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对铁轨裂缝进行检测。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车体下端的多组驱动轮,以及用于驱动轮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的驱动轮与PLC控制组件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轮为凹型轮,所述凹型轮的凹槽卡在铁轨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邑大学,未经五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582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