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高强度复合导热硅胶片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64395.8 | 申请日: | 2019-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01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宋丽萍;赵国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纶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3;H01M10/655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权航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80 | 代理人: | 印苏华 |
地址: | 213145 江苏省常州市西太湖***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热硅胶片 新能源汽车 高导热硅胶片 碳纤维布 电池 离型膜 复合 高强度碳纤维 高导热性能 碎裂 导热系数 导热效果 方案基础 可弯折性 五层结构 高导热 贴附性 弯折 支撑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高强度复合导热硅胶片,包括五层结构,从上往下依次为离型膜I、高导热硅胶片I、高导热碳纤维布、高导热硅胶片II和离型膜II,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由于添加了高强度碳纤维布,复合导热硅胶片导热系数可做到6w/m.k左右,在现有技术方案基础上(2.8~3w/m.k)提高了1倍左右;材料贴附性良好,由于强度较高,且有碳纤维布做支撑,可随意弯折不会出现碎裂情况;可在提供高导热性能的同时保持高强度和可弯折性,给新能源汽车电池提供更高效的导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包装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高强度复合导热硅胶片。
背景技术
近几年,由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方针和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的鼓舞,新能源电动汽车得到了飞速发展,受到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青睐。
纯电动汽车是一种采用单一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的汽车,它利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行驶。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其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迅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但电池工作过程中热累积严重,迫切需要导热材料解决热积累问题。
金属、石墨片等导热材料,导热性能虽好,但由于脆性大,成型困难等难以实现应用。目前常用方法是采用导热硅胶片缠绕包覆整个电池组,但由于硅胶片导热系数较高时,强度下降明显,缠绕操作时会出现碎裂问题,因此常用的硅胶片导热系数较低,基本在3w/m.k以下,满足不了电池两端温差不大于10度的常规要求。有些新能源汽车厂家采用人工石墨进行散热,但人工石墨本身较脆且导电,通常需在石墨片表面包覆一层绝缘薄膜,这会导致石墨片的导热系数大打折扣。且由于绝缘薄膜无粘性,与电池组间不能紧密贴合,而空气热阻较大,进一步削弱其导热效果。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高强度复合导热硅胶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发明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高强度复合导热硅胶片,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高强度复合导热硅胶片,包括五层结构,从上往下依次为离型膜I、高导热硅胶片I、高导热碳纤维布、高导热硅胶片II和离型膜II,所述高导热硅胶片I和高导热硅胶片II的材料为硅胶浆料,其制备方法是:将三辊压延机的上、下放线轴分别放置所述离型膜I和离型膜II,中间放线轴放置所述高导热碳纤维布,所述硅胶浆料一半在刮刀前面放料至所述离型膜II上,所述高导热碳纤维布位于所述离型膜II上方,所述硅胶浆料另一半在刮刀后面放料,所述硅胶浆料放置在所述高导热碳纤维布上面,所述离型膜I接触位于所述高导热碳纤维布上的硅胶浆料,通过压延辊控制复合导热硅胶片总厚度在0.8~1.2mm之间,以1m/min的速度在140℃烘箱中拉出后模切成型,即可得到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高强度复合导热硅胶片。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高导热硅胶片I的厚度为0.3~0.5mm。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高导热碳纤维布的厚度为0.1~0.2mm。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高导热硅胶片II的厚度为0.3~0.5mm。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硅胶浆料包括硅凝胶A组分、硅凝胶 B组分和导热粉体,所述导热粉体占比为94~95.5%,所述硅凝胶A组分和硅凝胶B 组分占比为4.5%~6%,所述硅凝胶A组分、硅凝胶B组分和导热粉体的总占比为 100%,所述硅凝胶A组分与所述硅凝胶B组分的比值为1:1~1: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纶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未经新纶科技(常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643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