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人驾驶公交车无感知支付方法及支付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68058.6 | 申请日: | 2019-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905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燕楚;郭旭周;许小伟;孙昊;郭庆;胡鹏路;张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南京熊猫机电仪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20/32 | 分类号: | G06Q20/32;G06Q20/40;G06Q50/30;G07B15/02;H04W4/029;H04W4/35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李淑静 |
地址: | 21000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人驾驶 公交车 感知 支付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车无感知支付方法及支付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乘客5G移动通信终端IMSI信息,确认时间、地点、乘客身份;建立乘客5G移动通信终端与无人驾驶车公交车车载5G基站、站台5G基站距离关系算法模型,判断乘客是否上下车;通过路径识别对已确定身份乘客进行无感收费。本发明通过5G基站、5G移动设备及设备与基站间空间距离算法研究,实现了乘客身份认证和无感支付,既满足无人驾驶条件下对精确的无人值守支付的需求又提高了无人驾驶车辆运行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5G技术的公交车无感知支付方法及支付系统,适用于无人驾驶车辆的运营、收费、调度、客流统计及其他客流数据分析等。
背景技术
5G技术的落地将会为无人驾驶的大规模落地赋予更多可能性。作为5G应用场景中最明晰、最容易落地的行业领域之一,它会彻底改变人们驾驶出行模式,大幅度降低交通事故概率。目前国内多城市已经开始了无人驾驶公交车开放路段测试。为更好的实现智能化、智慧化的优质乘车体验,无人驾驶公交车收费系统必须满足乘客的便捷支付、运营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和城市交通的数据采集功能。
目前公交车支付系统大多采用传统投币、非接触式IC卡、基于移动通信的手机二维码识别支付、人脸识别支付。该支付方式大多在公交司机的监督下进行,乘客需要通过投币、刷卡、刷手机、主动识别人脸等动作配合进行支付,无法满足无人驾驶公交车智慧化需求,例如:
1、目前支付方式如果用在无人驾驶公交车辆中,在乘客素质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可能存在部分乘客上车不自觉刷卡现象,导致本身就是服务性公交公司在亏损运营的情况下回收运营成本更困难。
2、目前这种无监督的主动支付对于即将建立的信用体系,无法做到有凭据的事后追查,不利用通过交通支付行为完善居民信用体系。
3、目前支付方式均采用上车付费,下车无感知的方式,无法做好乘客上下车数据的闭环,不利于后期客流大数据分析,满足运营公司精细化管理和优化运营调度的需求。
4、人脸识别的支付方式,仍需主动识别人脸,当人脸信息库过大时识别可能存在延时及识别错误的问题,并且对外部光线、身高、识别角度等有一定要求,增加了支付时间,降低了公交车辆运行效率。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车在乘客无感情况下的被动扣费方法及支付系统,通过5G基站、5G移动设备及设备与基站间空间距离算法研究,实现了乘客身份认证和无感支付,既满足无人驾驶条件下对精确的无人值守支付的需求又提高了无人驾驶车辆运行的效率。
技术方案: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车无感知支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乘客5G移动通信终端IMSI信息,确认时间、地点、乘客身份;
乘客进行无感支付业务系统验证;
建立乘客5G移动通信终端与无人驾驶车公交车车载5G基站、站台5G基站距离关系算法模型,判断乘客是否上下车;
通过路径识别对已确定身份乘客进行无感收费。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车无感知支付系统,包括:5G移动通信终端、5G车载基站、5G站台基站、后台服务器,乘客携带5G移动通信终端在候车与乘车过程中分别与5G站台基站、5G车载基站通信以实现移动通信功能;后台服务器用于在5G移动通信终端进入5G站台基站覆盖范围内时获取IMSI信息,确认时间、地点、乘客身份,并对乘客无感支付业务进行验证,以及用于建立乘客5G移动通信终端与车载5G基站、站台5G基站的距离关系模型,并通过路径识别对已确定身份乘客进行无感收费。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用于对5G移动通信终端以及车辆停靠站点点位信息进行位置核验。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南京熊猫机电仪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南京熊猫机电仪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680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