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识别玉米赤霉烯酮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68632.8 | 申请日: | 2019-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96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武玉香;沈志强;于金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6/14 | 分类号: | C07K16/14;G01N33/74;G01N33/577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朱芳 |
地址: | 256600 山东省滨州***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赤霉烯酮 单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法 应用 检测灵敏度 特异性结合 免疫层析 荧光检测 保藏 细胞株 合柱 分泌 检测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识别玉米赤霉烯酮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所述单克隆抗体由保藏编号为CCTCC NO:C2019153的ZEN 6G1细胞株分泌得到;本发明上述单克隆抗体能够与玉米赤霉烯酮特异性结合,并能够应用于亲合柱‑荧光检测(IAC‑FLD)、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和免疫层析方法进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而且检测灵敏度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识别玉米赤霉烯酮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简称ZEN):可溶于极性有机溶剂和稀碳酸氢钠溶液,微溶于水。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
玉米赤霉烯酮是广泛存在于饲料和谷物中的一种毒素,它是由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对玉米、小麦、大麦、燕麦、稻谷等具有很强的污染性,它具有类雌激素作用,会对人和动物产生很大的危害。最近研究表明,ZEN除了对繁殖机能造成影响外,还具有免疫毒性、肝毒性和细胞毒性,且对肿瘤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目前,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有多种,目前检测霉菌毒素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薄层色谱法(TLC)、气相色谱法(GC)、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和各种联用技术如气质联用(GC-MS)、液质联用(HPLC-MS) 等仪器检测法;另一类是快速方法主要是基于免疫化学基础上的免疫分析方法如免疫亲合柱-荧光检测(IAC-FLD)、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和免疫层析方法等,然而基于免疫学基础的免疫分析方法均基于玉米赤霉烯酮全抗原与抗体,玉米赤霉烯酮全抗原的制备方法目前多采用先衍生半抗原,然后再偶联全抗原的方式,较为复杂,步骤繁琐,耗时长,且偶联比低,并且开发出来的抗体要么仅适用于酶联免疫吸附法,要么仅适用于免疫层析方法,却没有兼顾于免疫亲合柱-荧光检测(IAC-FLD)、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和免疫层析方法等多种方法同时适用的全抗原和单抗。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识别玉米赤霉烯酮的单克隆抗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抗玉米赤霉烯酮抗体使用范围较窄以及玉米赤霉烯酮全抗原制备复杂、耗时长、偶联比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识别玉米赤霉烯酮的单克隆抗体,所述单克隆抗体由保藏编号为CCTCC NO:C2019153的ZEN 6G1 细胞株分泌得到。
本发明上述单克隆抗体能够与玉米赤霉烯酮特异性结合,并能够应用于亲合柱-荧光检测(IAC-FLD)、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和免疫层析方法进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而且检测灵敏度较高。
进一步地,所述ZEN 6G1细胞株是将玉米赤霉烯醇与载体蛋白偶联后作为全抗原,经免疫融合筛选得到。
进一步地,所述载体蛋白为牛血清白蛋白、齿孔血蓝蛋白或卵清白蛋白。
进一步地,所述全抗原通过如下方法制得:
(a)将玉米赤霉烯醇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随后置入N,N-羰基二咪唑、混匀,得到混合物;
(b)将混合物在摇晃条件下进行反应;
(c)向载体蛋白中添加缓冲液,得到混合液;
(d)将混合液置入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在摇晃条件下进行反应,即得所述全抗原。
本发明选择与玉米赤霉烯酮结构类似的玉米赤霉醇作为半抗原,既保持了原有抗原的核心结构,又具备了与载体蛋白偶联的基团,使得全抗原制备的方法简化,成本低,效率高,且半抗原与蛋白的偶联比较高。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液为硼酸缓冲液,缓冲液浓度为0.08-0.12M, pH值为8.8-9.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686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