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均衡模拟系统的获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71254.9 | 申请日: | 2019-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803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泓汛;周林;李江龙;孙飞飞;王曦冉;但扬清;兰洲;杨秀汪;郭小叶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Q40/04;G06Q50/26 |
代理公司: | 西安瀚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79 | 代理人: | 汪重庆 |
地址: | 31002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放权 交易市场 均衡 模拟 系统 获取 方法 | ||
一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均衡模拟系统的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计算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和减排潜力、估计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模拟市场均衡。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根据碳排放权交易参与主体的减排成本和减排量约束,可计算得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市场均衡状态时的二氧化碳交易量以及碳配额的市场均衡价格;是对已有研究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开发与应用,并且通过已有数据来模拟碳市场的动态均衡,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为探索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提供技术支持,具有创新新、实用性和指导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均衡计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均衡模拟系统的获取方法。
背景技术
在绿色经济的发展框架下,气候持续变暖逐渐成为引起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追溯气候变暖的根源,有气候变化周期的影响,但更大程度上根植于以二氧化碳(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在CO2的排放源中,人类生产与生活尤其是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当今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约束以及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政府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2030年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规划。为了实现既定的减排目标,我国于2012年1月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个地区开设碳排放交易试点。2017年 12月,覆盖全国的统一碳市场正式启动。
CO2减排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实践活动,其实现路径处于探索阶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与“庇古”税、技术革新等手段相比,利用市场交易机制约束CO2排放,进而带动绿色经济发展突显出优越性:一方面,市场交易机制既可避免“庇古”税可能带来的税收体系的扭曲,亦可为技术革新提供激励与资本支撑;另一方面,市场交易机制具有长效性,避免了制度调整频繁变动可能带来的政策风险。
以碳交易市场作为我国实现减排目标的手段已达成共识,关于碳交易市场相关的最优初始配额分配方式、碳交易的影响因素、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已有的理论和方法缺乏对碳交易市场动态均衡进行系统性分析,尤其缺少碳排放权限额交易体系理论框架与仿真模型的研究。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模拟计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均衡状态的方法,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均衡模拟系统的获取方法,通过构建碳交易市场仿真模型,计算实现市场均衡状态时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以及碳配额的市场均衡价格。
一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均衡模拟系统的获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计算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和减排潜力:二氧化碳影子价格是指各参与主体的边际减排成本,减排潜力是指各参与主体可进一步减排的比例;具体方法是,首先在一个包含环境影响因素的生产技术框架下,通过方向距离函数与最大收益函数的对偶性推导得到测算影子价格的一般模型;之后基于现实经验,对所述一般模型赋以具体的函数形式;最后利用历史数据估计参数,求解得到每个参与主体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和相应的减排潜力;
(2)估计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曲线:基于二氧化碳边际成本曲线单调递增的特点,选用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德豪斯提出的经典对数形式构建边际减排成本曲线函数;利用步骤(1)得到的所述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和减排潜力构建变系数模型,之后利用所述变系数模型估计得到所有决策单元的边际减排成本曲线;
(3)模拟市场均衡:根据碳排放交易市场各参与主体边际减排成本曲线,结合现实需求,设定目标函数和条件约束,得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均衡模拟系统;通过所述模拟系统可反映出市场均衡时可能的交易情景,包括市场均衡交易形式、市场均衡交易量和市场均衡交易价格。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碳排放权的市场均衡交易价格计算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712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