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紫外吸收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81186.4 | 申请日: | 2019-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17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发明(设计)人: | 赵杏;方萍;周沛;方岩雄;徐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安徽时联特种溶剂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49/20 | 分类号: | C07D249/20 |
代理公司: | 合肥方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58 | 代理人: | 朱荣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偶氮中间体 紫外吸收剂 高选择性 环境友好 收率 制备 催化剂 催化加氢还原法 加氢还原反应 葡萄糖 苯并三氮唑 规模化生产 氢转移试剂 原子经济性 柱层析分离 后处理 高转化率 氢气还原 稳定性能 保险粉 反应釜 副产物 高活性 可重复 水合肼 甲苯 苯基 枯基 锌粉 哌啶 羟基 还原 合成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紫外吸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上步骤:S1、将偶氮中间体、甲苯、哌啶、催化剂Ru/P依次加入反应釜中进行加氢还原反应;S2、将S1中得到的溶液经过滤后,通过柱层析分离得到2‑(2′‑羟基‑3′,5′‑二枯基苯基)苯并三氮唑。本发明采用催化剂为Ru‑P,兼顾Raney‑Ni的高转化率和Pd/C、Pt/C的高选择性,实现高活性、高选择性、强稳定性能、环境友好、价格合理和可重复利用等;本发明为催化加氢还原法,使用氢气还原偶氮中间体合成UV‑234,不需要锌粉、保险粉、水合肼、葡萄糖或氢转移试剂等,副产物为水,原子经济性高、环境友好;本发明成本低,后处理方便,易于规模化生产;发明的收率高,两步还原收率可达到85%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紫外吸收剂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紫外吸收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苯并三氮唑(BTA),白色浅褐色针状结晶,可加工成片状、颗粒状和粉状,分子量为119.13,熔点:98.5℃,沸点:204℃,闪点:170℃,可在空气中因氧化而逐渐变红,本品味苦、无臭,在真空中蒸馏时能发生爆炸。溶于乙醇、苯、甲苯、氯仿和N,N-二甲基甲酰胺,微溶于水。主要可作为水处理剂、金属防锈剂、缓蚀剂、紫外吸收剂、金催化反应添加剂和纺织品功能整理剂等,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涂料、水体污染和化学反应中。而2-(2′-羟基-3′,5′-二枯基苯基)苯并三氮唑UV-234是该类三氮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产品。
目前,国内外制备紫外吸收剂UV-234的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法、氢转换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和催化加氢还原法。化学还原法,工艺技术最为成熟,但是其废渣、废水污染比较严重、原子利用率低和还原剂昂贵;氢转换还原法,虽然减少环境污染和避免重金属锌等残存在产品中,但是氢转移剂用量大、又不能重复使用、成本较高反应时间长、刺激皮肤、会导致皮疹,因此不宜工业化生产;电化学还原法,也同样环境友好,但是该方法操作复杂、后处理较困难;而催化加氢还原法,解决了以上各方法的弊端,实现原子经济性高、环境友好,其副产物为水,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催化加氢还原法以偶氮中间体为原料,在有机溶剂中使用还原剂将偶氮中间体还原为氮氧化物,然后再常压下使用催化剂催化加氢还原氮氧化物,得到最终产物紫外吸收剂UV-P。催化加氢还原法常用的催化剂有Raney-Ni、Pd/C、Pt/C以及其相对应负载型催化剂。然而现有催化加氢还原法存在以下问题:Raney-Ni,虽然其应用比较成熟、操作方法简单、使用次数多、成本较低、转换率高,但是其催化剂使用过程中易粉碎而堵塞反应器、污染环境,存在不可回收、污染环境、选择性低、稳定性差和成本较高等弊端;Pd/C,虽然选择性高和可重复利用,但是转化率不高和成本高;Pt/C,虽然催化活性高、性能稳定、再生简单、能重复利用和反应条件温和,但其成本高。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紫外吸收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紫外吸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上步骤:
S1、催化加氢:将偶氮中间体、甲苯、哌啶、催化剂Ru/P依次加入反应釜中进行加氢还原反应,其中,偶氮中间体的化学式为:
S2、纯化:将S1中得到的溶液经过滤后,通过柱层析分离得到2-(2′-羟基-3′,5′-二枯基苯基)苯并三氮唑。
优选的,在S1中,偶氮中间体与催化剂Ru/P的质量比为45:1。
优选的,在S1中,偶氮中间体、甲苯、哌啶、催化剂Ru/P在温度323~343K、氢气压力0.5~2.5Mpa下进行加氢还原,反应时间5-9h。
优选的,在S1中,反应釜保持不断搅拌。
优选的,在S2中,柱层析分离使用的洗脱剂为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且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1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安徽时联特种溶剂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工业大学;安徽时联特种溶剂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811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