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控制传输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82972.6 | 申请日: | 2019-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300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张庚;王亚男;李广德;汪洋;丁慧霞;高凯强;黄建彰;任佳星;王智慧;吴赛;孟萨出拉;李健;李哲;邱丽君;尹弘亮;张颉;柴继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1/14 | 分类号: | H04L41/14;H04L41/12;H04L43/50;H04L43/0852;H04L43/0823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姜丽辉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控制 传输 设备 进行 数据传输 系统 方法 | ||
1.一种用于控制传输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数字仿真服务器,所述数字仿真服务器获取用于对目标实物进行仿真的多个传输设备的网络拓扑节点间的通信状态,基于多个传输设备的网络拓扑在数字仿真服务器中建立多个镜像传输设备,为多个镜像传输设备设置镜像网络拓扑,并基于多个传输设备的网络拓扑节点间的通信状态为多个镜像传输设备的镜像网络拓扑进行动态仿真以生成仿真链路状态,根据仿真链路状态生成控制信息并将所述控制信息下发到信道控制器;
高速数据接口,所述高速数据接口用于多个传输设备和信道控制器的连接;
信道控制器,所述信道控制器接收数字仿真服务器的控制信息,通过高速数据接口控制多个传输设备的通信链路的链路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所述的镜像网络拓扑包括:节点模型、链路模型和业务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系统,所述的节点模型与镜像网络拓扑中的多个传输设备成映射关系,所述的链路模型与镜像网络拓扑中传输设备间的传输链路成映射关系,所述的业务模型与镜像网络拓扑中广域监测设备WAMS成映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所述的进行动态仿真以生成仿真链路状态具体包括:
根据多个传输设备的网络拓扑中的通信统计指标,数字仿真服务器生成虚拟数据包,在镜像网络拓扑中传输,当虚拟数据包经过链路模型时,链路模型获取虚拟数据包的传输时延及误码率,当虚拟数据包经过节点模型时,节点模型获取虚拟数据包的转发路径、排队等待、缓存及丢弃特性,业务模型对链路模型获取的虚拟数据包的传输时延及误码率和节点模型获取的虚拟数据包的转发路径、排队等待、缓存及丢弃特性进行统计,生成仿真链路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所述的控制信息包括:数据包传输时延、误码率、转发路径、排队等待、缓存和丢弃特征信息。
6.一种用于控制传输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数字仿真服务器获取用于对目标实物进行仿真的多个传输设备的网络拓扑节点间的通信状态,基于多个传输设备的网络拓扑在数字仿真服务器中建立多个镜像传输设备,为多个镜像传输设备设置镜像网络拓扑,并基于多个传输设备的网络拓扑节点间的通信状态为多个镜像传输设备的镜像网络拓扑进行动态仿真以生成仿真链路状态,根据仿真链路状态生成控制信息并将所述控制信息下发到信道控制器;
信道控制器用于接收数字仿真服务器的控制信息,通过高速数据接口控制多个传输设备的通信链路的链路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所述的高速数据接口用于多个传输设备和信道控制器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所述的镜像网络拓扑包括:节点模型、链路模型和业务模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所述的节点模型与镜像网络拓扑中的多个传输设备成映射关系,所述的链路模型与镜像网络拓扑中传输设备间的传输链路成映射关系,所述的业务模型与镜像网络拓扑中广域监测设备WAMS成映射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所述的进行动态仿真及以成仿真链路状态具体包括:
根据多个传输设备的网络拓扑中的通信统计指标,数字仿真服务器生成虚拟数据包,在镜像网络拓扑中传输,当虚拟数据包经过链路模型时,链路模型获取虚拟数据包的传输时延及误码率,当虚拟数据包经过节点模型时,节点模型获取虚拟数据包的转发路径、排队等待、缓存及丢弃特性,业务模型对链路模型获取的虚拟数据包的传输时延及误码率和节点模型获取的虚拟数据包的转发路径、排队等待、缓存及丢弃特性进行统计,生成仿真链路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所述的控制信息包括:数据包传输时延、误码率、转发路径、排队等待、缓存和丢弃特征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8297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