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控制传输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82972.6 | 申请日: | 2019-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300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张庚;王亚男;李广德;汪洋;丁慧霞;高凯强;黄建彰;任佳星;王智慧;吴赛;孟萨出拉;李健;李哲;邱丽君;尹弘亮;张颉;柴继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1/14 | 分类号: | H04L41/14;H04L41/12;H04L43/50;H04L43/0852;H04L43/0823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姜丽辉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控制 传输 设备 进行 数据传输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传输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系统及方法,涉及通信网络仿真技术领域。本发明系统包括:数字仿真服务器,基于多个传输设备的网络拓扑节点间的通信状态为多个镜像传输设备的镜像网络拓扑进行动态仿真以生成仿真链路状态,根据仿真链路状态生成控制信息并将所述控制信息下发到信道控制器;高速数据接口,所述高速数据接口用于多个传输设备和信道控制器的连接;信道控制器,所述信道控制器接收数字仿真服务器的控制信息,通过高速数据接口控制多个传输设备的通信链路的链路状态。本发明解决了半实物仿真系统中的高速实物数据流的输入输出以及和其他模块的交互影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网络仿真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控制传输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通信系统仿真方式可以分为数字化仿真,实物环境仿真和半实物仿真。数字化仿真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通信系统中的各个通信主体以及环境变化,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大量的计算得到仿真结果。实物环境仿真是使用真实的设备搭建实验场景进行特定场景的实验性仿真。而半实物仿真是将二者结合,仿真场景的一部分用计算机模拟,一部分利用实物设备搭建,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而解决仿真场景的灵活多样性需求,以及仿真模型的真实准确性需求。因为半实物仿真系统中接入了真实的设备,仿真时间需要和真实设备同步,因此要求仿真时间及真实时间。
在传输网的半实物仿真系统中,数据传输网线路侧PTN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非常高,为10Gbps量级的分组数据。一般的仿真系统受处理能力和仿真机制所限,支持的实物数据流速率在几兆到几十兆的数量级,无法完成传输网实物数据流和虚拟仿真系统的交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半实物仿真系统中的高速实物数据流的输入输出以及和其他模块的交互影响,提出了一种用于控制传输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系统,包括:
数字仿真服务器,所述数字仿真服务器获取用于对目标实物进行仿真的多个传输设备的网络拓扑节点间的通信状态,基于多个传输设备的网络拓扑在数字仿真服务器中建立多个镜像传输设备,为多个镜像传输设备设置镜像网络拓扑,并基于多个传输设备的网络拓扑节点间的通信状态为多个镜像传输设备的镜像网络拓扑进行动态仿真以生成仿真链路状态,根据仿真链路状态生成控制信息并将所述控制信息下发到信道控制器;
高速数据接口,所述高速数据接口用于多个传输设备和信道控制器的连接;
信道控制器,所述信道控制器接收数字仿真服务器的控制信息,通过高速数据接口控制多个传输设备的通信链路的链路状态。
可选的,镜像网络拓扑包括:节点模型、链路模型和业务模型。
可选的,节点模型与镜像网络拓扑中的多个传输设备成映射关系,所述的链路模型与镜像网络拓扑中传输设备间的传输链路成映射关系,所述的业务模型与镜像网络拓扑中广域监测设备WAMS成映射关系。
可选的,动态仿真及以生成仿真链路状态具体包括:
根据多个传输设备的网络拓扑中的通信统计指标,数字仿真服务器生成虚拟数据包,在镜像网络拓扑中传输,当虚拟数据包经过链路模型时,链路模型获取虚拟数据包的传输时延及误码率,当虚拟数据包经过节点模型时,节点模型获取虚拟数据包的转发路径、排队等待、缓存及丢弃特性,业务模型对链路模型获取的虚拟数据包的传输时延及误码率和节点模型获取的虚拟数据包的转发路径、排队等待、缓存及丢弃特性进行统计,生成仿真链路状态。
可选的,控制信息包括:数据包传输时延、误码率、转发路径、排队等待、缓存和丢弃特征信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传输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829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