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AGV运输车牵引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88602.3 | 申请日: | 201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1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覃江豪;刘崇海;朱岩;庞淋予;杨波;李旭旺;周柱昌;秦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D1/14 | 分类号: | B60D1/14 |
代理公司: | 广州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王洪娟 |
地址: | 537006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运输车 连接组件 导向组件 滑动组件 锁紧组件 自动升降杆 牵引装置 绳索 电机 侧向牵引力 可拆卸连接 垂直连接 牵引位置 物料运输 可控性 物料车 受力 损害 自动化 侧面 脱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GV运输车牵引装置,涉及物料运输技术领域,解决了AGV运输车易与物料车脱离,且因侧面受力对电机造成较大损害的技术问题。它包括AGV运输车,还包括滑动组件、导向组件、绳索、连接组件和锁紧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安装在与自动升降杆相对应的AGV运输车的上方,所述连接组件安装在AGV运输车的一端,所述导向组件与连接组件垂直连接,所述绳索依次通过滑动组件、导向组件与锁紧组件连接,所述锁紧组件与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本发明结构合理,连接可靠,利用AGV运输车的自动升降杆将牵引位置转移到AGV运输车的中心,降低了因侧向牵引力而对电机造成的损害,也提升了AGV运输车的自动化性与可控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料运输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AGV运输车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现有潜伏式AGV运输车与大多物料车无法实现配套使用,即AGV运输车无法潜入料车车底,所以工厂普遍采用侧向牵引物料车的技术,即通过在AGV运输车侧面安装两个可活动的钩子来牵引物料车。
经过工厂的长期使用,这种牵引方式也暴露出了以下缺点:
(1)采用侧向牵引会导致AGV运输车的受力都集中于侧面,这样对于AGV运输车的电机损害较大;
(2)在进入弯道行驶区域时,AGV运输车极易与物料车脱离,无法把料车拉到指定位置;
(3)没有充分利用到位于AGV运输车中心位置的自动升降杆进行定位,只是在侧面安装两个可活动的钩子,导致AGV运输车的自动化性与可控性不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AGV运输车牵引装置,连接可靠,且受力点位于AGV运输车的中心,降低了对电机的损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于:一种AGV运输车牵引装置,包括AGV运输车,还包括滑动组件、导向组件、绳索、连接组件和锁紧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安装在与自动升降杆相对应的AGV运输车的上方,所述连接组件安装在AGV运输车的一端,所述导向组件安装在连接组件上,所述绳索依次通过滑动组件、导向组件与锁紧组件连接,所述锁紧组件与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
作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轮、第二滑轮、第三滑轮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在AGV运输车上,且所述安装板位于自动升降杆的两侧,所述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分别安装在安装板上,所述第三滑轮安装在自动升降杆的顶端,所述绳索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滑轮上,且所述绳索的另一端依次通过第三滑轮、第二滑轮和导向组件与锁紧组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架、连接杆和连接头,所述连接架水平的安装在AGV运输车的一端,所述连接头通过连接杆与连接架连接,所述锁紧组件与连接头可拆卸连接,所述导向组件与连接杆垂直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头的形状为U型,所述连接头的端部与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头的侧板与水平方向平行,所述连接头的侧板上设有通孔,所述锁紧组件穿插在通孔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和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与连接杆垂直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安装在支撑组件上,所述绳索依次通过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与拉杆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和横杆,所述横杆通过支撑杆与连接杆连接,且所述横杆与连接杆平行布置,所述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安装在横杆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锁紧组件为圆柱形的拉杆。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886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轮胎快速维修方法
- 下一篇:陆空两栖仿生机器人及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