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原胶共聚物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00200.0 | 申请日: | 201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21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萍;倪才华;刘仁;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107 | 分类号: | A61K9/107;A61K47/36;A61K31/4745;A61K31/337;A61P35/00;C08F251/00;C08F220/5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原胶 共聚物 纳米 胶束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一种黄原胶共聚物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将浓度为0.5w%黄原胶经过降解使得动力粘度下降到110mPa·s,然后干燥、粉碎、过筛后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并加入2‑溴代异丁酰溴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再添加少量三乙胺进行反应,以沉淀法得到黄原胶溴代物后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再加入双丙酮丙烯酰胺,无氧条件下,加入三[2‑(二甲基氨基)乙基]胺和氯化亚铜进行反应,以沉淀法得到黄原胶共聚物并溶于极性有机溶剂中得到共聚物母液,搅拌下缓慢向共聚物母液中滴加水,直到形成胶束溶液,经透析得到黄原胶共聚物纳米胶束。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所得的黄原胶共聚物纳米胶束形态规整性良好,生物相容性好,用作抗癌药物载体性能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黄原胶共聚物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医用高分子材料合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黄原胶是一种由野油菜黄单胞菌分泌的胞外水溶性多糖,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在工农业、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在医用领域,黄原胶主要作为粘合剂、崩解剂、缓释剂和控释剂,是微胶囊药物囊材中的组分,在控制药物释放方面起重要作用。黄原胶具有适宜的粘度和溶胀系数,可延长食物胃滞留时间以降低血脂。因而被大量应用于口服药物载体和生物支架凝胶。
纳米粒子对特定组织具有靶向性,黄原胶纳米胶束可以延长其在体内循环时间并减少巨噬细胞的捕获,使纳米粒子不仅具有黄原胶的一般特性,还具有表面与界面效应等纳米材料的普遍特征,在高效、低毒、控制药物缓释研究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黄原胶自身虽具有良好的化学特性,但是用作抗癌药物载体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黄原胶的分子量太大,在水溶液中粘度太高,改性反应困难。黄原胶疏水改性已经有一些报道,例如通过氯代十六烷与黄原胶的反应,使黄原胶连结部分疏水性基团,或者利用邻苯二甲酸酐的开环反应,将疏水性的苯基与黄原胶相连,但是改性程度不易控制,所得纳米粒子分布较宽。因此目前,需要对研究一种以黄原胶制备的纳米胶束具有规整性良好的形态,用于制备抗癌药物载体,同时还需要研究一种便于控制改性过程、易于操作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黄原胶共聚物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预处理:将浓度为0.5w%黄原胶经过降解使得动力粘度下降到110mPa·s,然后干燥、粉碎、过筛得到降解后的黄原胶;
步骤2,制备黄原胶溴代物:经步骤1降解后的黄原胶产物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在冰浴和搅拌条件下预先将2-溴代异丁酰溴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然后加入到上述黄原胶溶液中,再添加三乙胺,室温反应48h,反应产物用乙醚沉淀并过滤,恒温30℃干燥得到黄原胶溴代物;
步骤3,制备黄原胶共聚物:将步骤2所得黄原胶溴代物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加入双丙酮丙烯酰胺,抽真空-充氮气循环三次,接着加入三[2-(二甲基氨基)乙基]胺(ME6TREN)和氯化亚铜进行反应,反应温度为55~65℃,反应的时间为3~5h,产物用乙醚沉淀并过滤,再用乙醚洗涤产物3次,过滤并恒温30℃干燥产物,得到黄原胶与聚双丙酮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物,简称为黄原胶共聚物;步骤4,制备黄原胶共聚物纳米胶束:将步骤3中黄原胶共聚物溶解在极性有机溶剂中,用孔径为0.4μm的微孔过滤膜过滤,得聚合物母液,搅拌下缓慢向聚合物母液中滴加超纯水,直到形成胶束溶液,将胶束溶液在去离子水中透析4天,隔8个小时换一次去离子水,得到黄原胶共聚物纳米胶束。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中,所述黄原胶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质量浓度为1.8%~2.5%;2-溴代异丁酰溴在反应体系中的质量浓度为1.5%~2.2%;所加三乙胺的重量是2-溴代异丁酰溴的40%~60%。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中,双丙酮丙烯酰胺的质量是黄原胶溴代物的1~3倍;三[2-(二甲基氨基)乙基]胺与氯化亚铜的摩尔比1:1.5~2.0;优选地,所述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5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002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