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铁乘客热环境敏感程度分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04938.4 | 申请日: | 2019-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14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潘嵩;姜颖;谢浪;陈忠海;刘忠峰;杜赛赛;王春青;赵慕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卡泰里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7C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李兴林 |
地址: | 215163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乘客 敏感 地铁乘客 分类 测试区域 投票结果 热环境 热敏感 测试过程 主观 服装 出站 冷热 工作量 进站 乘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铁乘客热环境敏感程度分类方法。该方法包括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将地铁乘客进站乘车再到出站这一过程记为一次测试过程;步骤2:获取乘客衣着情况以及乘客在不同测试区域中热感觉、热舒适的主观投票结果;步骤3:根据乘客的衣着情况计算乘客总服装热阻值,判断乘客的总服装热阻值是否大于0.25且小于0.5,如果是,转步骤4,如果否,转步骤6;步骤4:根据乘客在不同测试区域中热感觉、热舒适的主观投票结果确定乘客冷敏感CS、热敏感HS、易不舒适UN的分类范围值;步骤5:将冷敏感CS值、热敏感HS值、易不舒适UN值与分类范围值比较,对乘客冷热敏感程度进行划分,步骤6:结束。本发明提供的敏感程度分类方法,大大减少工作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环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铁乘客热环境敏感程度分类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了对地铁热环境以及乘客热舒适情况的课题研究。在传统的热舒适研究中,都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值的方式对乘客热舒适情况进行评价:对测试样本的所得数据进行平均,基于平均值分析热感觉、热舒适,绘制舒适区间,进而分析乘客热舒适情况。这种研究方式虽然简单方便,使得结论方便应用于工程实际,但由于个体间的差异性,对舒适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个体对热舒适的需求情况,有必要对群体进行分类,进而研究不同群体热感受的变化规律,做到在人体热舒适的基础上科学地实现地铁节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铁乘客热环境敏感程度分类方法,根据乘客的主观问卷调查结果将乘客的敏感程度进行定量分类,通过分类结果对典型人群对个体热舒适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可大大减少工作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地铁乘客热环境敏感程度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将地铁乘客进站乘车再到出站这一过程记为一次测试过程,并将一次测试过程划分为若干测试区域;
步骤2:获取并统计乘客的衣着情况以及乘客在不同测试区域中热感觉、热舒适的主观投票结果;
步骤3:根据乘客的衣着情况计算乘客的总服装热阻值,判断乘客的总服装热阻值是否大于0.25且小于0.5,如果是,转向步骤4,如果否,转向步骤6;
步骤4:根据乘客在不同测试区域中热感觉、热舒适的主观投票结果确定乘客冷敏感CS、热敏感HS、易不舒适UN的分类范围值;
步骤5:将待测试乘客冷敏感CS值、热敏感HS值、易不舒适UN值与乘客冷敏感CS、热敏感HS、易不舒适UN的分类范围值进行比较,对乘客冷热敏感程度进行划分。
步骤6:结束。
可选的,所述步骤1:将地铁乘客进站乘车再到出站这一过程记为一次测试过程,并将一次测试过程划分为若干测试区域,具体包括:
将地铁乘客进站乘车再到出站这一过程依次划分为第一站外测试区域、进站口测试区域、第一售票处测试区域、第一站厅测试区域、第一站台测试区域、上车后测试区域、下车前测试区域、第二站台测试区域、第二站厅测试区域、第二售票处测试区域、出站口测试区域和第二站外测试区域,乘客每次进站乘车到出站所经历12个测试区域的过程称为一次测试过程。
可选的,所述步骤2:获取并统计乘客的衣着情况以及乘客在不同测试区域中热感觉、热舒适的主观投票结果,具体包括:
乘客的衣着情况分为内衣、上装、外衣、下装、鞋袜,热感觉、热舒适是乘客对地铁总体热环境的主观评价,热感觉分为7种感觉,依次为很冷(-3)、冷(-2)、有点凉(-1)、中性(0)、有点热(1)、热(2)和很热(3);热舒适分为5种感觉,依次为不可忍受(4)、很不舒适(3)、不舒适(2)、稍不舒适(1)和舒适(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卡泰里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未经苏州卡泰里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049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