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2-十四碳炔-1-醇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10665.4 | 申请日: | 2019-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94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郝德君;陈宏健;于晓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9/42 | 分类号: | C07C29/42;C07C33/042 |
代理公司: | 南京申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4 | 代理人: | 邱兴天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十四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2‑十四碳炔‑1‑醇的合成方法,属于化工生产技术领域。该方法以乙炔为起始原料,在溶剂中与碱反应生成乙炔盐;然后加入1‑溴十一烷反应,得到1‑十三炔盐,进一步与多聚甲醛、甲醛水溶液或甲醛气体反应,“一锅法”合成得到2‑十四碳炔‑1‑醇。本发明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方便,生产成本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推广应用,产物2‑十四碳炔‑1‑醇的纯度和收率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2-十四碳炔-1-醇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由于它具有食性杂、食量大、繁殖能力强、适生性广、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等特点,因而成为我国重大的外来入侵害虫,是目前国内外最具危险性的入侵物种。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关,分布于北纬19°~55°,后传入欧洲和亚洲。我国自1979年在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美国白蛾以来,其疫区已经扩散至13个省(市、自治区)的586个县级行政区,对林木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美国白蛾寄主范围广,近年来研究表明美国白蛾的寄主范围不断扩大,世界范围内危害寄主630多种,其中在中国多达300余种。喜食的树种有杨树、桑树、梧桐、白蜡槭等,另外还危害柳树、槐树、喜树、臭椿等阔叶树种。除了林木与果树,还危害农作物及蔬菜。美国白蛾的幼虫取食量大,大爆发时一夜之间可以吃光整株植物的叶片,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树木死亡、农作物蔬菜歉收,造成严重危害。
美国白蛾入侵和传播途径十分多样,加强虫情监测是防控美国白蛾的基础工作,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阻止疫情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利用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诱捕监测雄成虫是一种成熟的监测技术,监测结果准确性高、效果显著。
美国白蛾性信息素最为主要的引诱活性成分是(3Z,6Z,9S,10R)-9,10-环氧-3,6-二十一碳二烯和(3Z,6Z,9S,10R)-9,10-环氧-1,3,6-二十一碳三烯,都需要由中间体2-十四碳炔-1-醇再经八步反应衍生合成得到:
由于美国白蛾信息素化学结构复杂,合成步骤多,难度大,导致最终收率很低;为能够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信息素产品,必须要先解决基础化合物2-十四碳炔-1-醇的生产工艺,2-十四碳炔-1-醇(Cas:51309-22-9)在室温为白色固体,熔点为42-44℃。
对于2-十四碳炔-1-醇,目前报道的合成方法就有如下一种:
在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PA)和四氢呋喃(THF)溶剂体系中,以丙炔醇和1-溴十一烷为原料,正丁基锂为碱,合成2-十四碳炔-1-醇[J.Org.Chem.2010,75,4619-4622]。
该反应需要在严格无水无氧条件和零下78℃进行,反应条件苛刻,操作复杂程度高,并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较难实现放大生产;因此,开发一种高效、安全的合成2-十四碳炔-1-醇的方法并实现其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何获得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步骤简单的2-十四碳炔-1-醇的合成方法,并且获得较高的产品得率和纯度。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106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