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承载式碳纤维氢能汽车的前围正碰传力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25698.6 | 申请日: | 201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88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张玺;郝义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03 |
代理公司: | 42238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妮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未来***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强件 碳纤维 空腔加强 碰撞载荷 氢能 传力结构 乘员舱 连接段 铝合金 延伸段 前围 纵梁 传递 汽车 连接平台 承载式 连接槽 平台段 前围板 前纵梁 传力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承载式碳纤维氢能汽车的前围正碰传力结构,包括X形加强件和空腔加强件,X形加强件包括左加强部、连接部和右加强部,左加强部和右加强部均包括延伸段、平台段和连接段,延伸段与连接段分别连接平台段,左加强部和右加强部分别通过连接槽连接铝合金纵梁,空腔加强件位于X形加强件内部,X形加强件和空腔加强件分别连接前围板,铝合金纵梁用于将碳纤维氢能汽车前端正碰时产生的碰撞载荷传递至X形加强件,空腔加强件和X形加强件均用于将碰撞载荷传递至碳纤维乘员舱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碳纤维氢能汽车的前围正碰传力结构将前纵梁的碰撞载荷有效向碳纤维乘员舱传递,从而满足正碰传力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纤维氢能汽车防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承载式碳纤维氢能汽车的前围正碰传力结构。
背景技术
承载式碳纤维氢能汽车通过采用全承载式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可实现车身大幅度减重,碳纤维是一种稳定性好、刚性较强的脆性材料,当承载式碳纤维氢能汽车发生猛烈碰撞时,碳纤维一般不会产生塑性变形,因此对于承载式碳纤维氢能汽车的车身结构,前后端用于碰撞吸能的结构,一般还是采用金属纵梁结构。
但金属纵梁结构如何与碳纤维乘员舱连接,才能确保有效地将全承载式碳纤维氢能汽车发生猛烈正碰时产生的载荷递到乘员舱上,是承载式碳纤维车身设计的行业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承载式碳纤维氢能汽车的前围正碰传力结构。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承载式碳纤维氢能汽车的前围正碰传力结构,包括X形加强件和空腔加强件,所述X形加强件为空腔壳体且其包括左加强部、连接部和右加强部,所述左加强部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右加强部,所述左加强部与所述右加强部对称,所述左加强部和所述右加强部均包括延伸段、平台段和连接段,所述延伸段与所述连接段分别位于所述平台段两侧,所述延伸段与所述连接段分别向所述平台段倾斜且弧形连接所述平台段,所述平台段上设有矩形连接槽,所述左加强部和所述右加强部分别通过所述连接槽连接铝合金纵梁,所述空腔加强件位于所述X形加强件内部,所述X形加强件的背面和所述空腔加强件的背面分别连接所述碳纤维氢能汽车的前围板,所述铝合金纵梁用于将所述碳纤维氢能汽车前端正碰时产生的碰撞载荷传递至所述X形加强件,所述空腔加强件和所述X形加强件均用于将所述碰撞载荷传递至碳纤维乘员舱上。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加强件为左右对称的壳体且其由两端向中间缩小,其两端的纵向切面均为梯形。
进一步地,所述左加强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右加强部一体化成型,所述X 形加强件的材质为碳纤维复合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延伸段包括上延伸段和下延伸段,所述上延伸段与所述下延伸段之间V形连接,所述上延伸段连接所述碳纤维氢能汽车的A柱。
进一步地,所述平台段设有定位凹坑,所述连接槽通过所述定位凹坑连接所述X形加强件。
进一步地,所述左加强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右加强部周围均设有粘接翻边,所述左加强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右加强部分别通过所述粘接翻边连接所述前围板。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加强件的材质为碳纤维或金属。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承载式碳纤维氢能汽车的前围正碰传力结构通过碳纤维氢能汽车的前围正碰传力结构将前纵梁的碰撞载荷有效向碳纤维乘员舱传递,从而满足碳纤维氢能汽车正碰时的传力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承载式碳纤维氢能汽车的前围正碰传力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承载式碳纤维氢能汽车的前围正碰传力结构的背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256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