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节履带车支撑减振元件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51732.7 | 申请日: | 2019-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9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高云鹏;周忠海;苗星雷;丁贵双;李思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北方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18 | 分类号: | F16F1/18;C22C38/54;C22C38/46;C22C38/44;C21D1/18;C21D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500 黑龙江省哈尔滨*** | 国省代码: | 黑龙;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元件 车体 行走接触面 减振板 履带车 双节 承载 工程机械领域 车辆通过性 车体空间 车体制造 承载功能 对称结构 斜面过渡 行动系统 整车布局 弹簧片 拓展 支撑 | ||
本发明公开了双节履带车支撑减振元件,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涉及双节履带车承载减振板簧。减振元件整体是一个弹簧片形结构,减振元件中间是车体接触面,减振元件两端是行走接触面,车体接触面和行走接触面之间通过斜面过渡,车体接触面1两侧的斜面和行走接触面呈对称结构。本发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通过“承载减振板簧”装置,增大车体空间、取消车体承载功能、降低车体制造成本,便于整车布局和行动系统拓展、提高车辆通过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涉及双节履带车承载减振板簧。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双节履带车辆和单节履带车辆,都是以车体作为承载,整车的减振依靠车体外挂的行动系统。整车布局受限于行动系统和车内空间,致使车内布置零部件空间紧凑维修保养困难;行走系统履带和结构在宽度方向受限,以致接地面积小、压强高,车辆通过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节履带车支撑减振元件,本发明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通过“承载减振板簧”装置,增大车体空间、取消车体承载功能、降低车体制造成本,便于整车布局和行动系统拓展、提高车辆通过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履带车支撑减振元件,减振元件整体是一个弹簧片形结构,减振元件中间是车体接触面1,减振元件两端是行走接触面2,车体接触面1和行走接触面2之间通过斜面3过渡,车体接触面1两侧的斜面3和行走接触面2呈对称结构。
本发明专利的有益效果是:增大车体空间、降低车体制造成本,便于保养维护,便于整车布局、降低行动系统减振功能和制造成本、提高了行动系统拓展能力,提高车辆通过性。同时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维修方便,使用寿命长,适用环境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符号说明:车体接触面1,行走接触面2,斜面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最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履带车支撑减振元件,减振元件整体是一个弹簧片形结构,减振元件中间是车体接触面,减振元件两端是行走接触面,车体接触面和行走接触面之间通过斜面过渡,车体接触面两侧的斜面和行走接触面呈对称结构。
斜面与车体接触面之间呈140-165度夹角。
车体接触面的宽度是行走接触面宽度的1.5-3倍。
履带车承载减振元件外形近似于U形(见附图1)。
承载减振板簧材料厚复合结构钢采用硅锰弹簧钢为主要材料,加入镍、铬、钒、硼、钼化学成分,镍、铬、钒、硼、钼在硅锰弹簧钢中加入质量分别为18%、18%、8%、0.05%、0.2%;加入上述材料会使其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高疲劳强度。
为更好实现其承载和减振功能将上述20mm厚的板材加温至800°,通过大型锻造机锻打外形近似U形,数控加工中心加工成形,之后在热处理炉上淬火温度870°C±10°C保温4小时,油冷却;淬火后高温回火550°C±50°保温3小时,水、油冷却制作出合格的减振板簧。该板簧位于车体和行动系统两者之间,与其车体和行动系统接触面都留有螺纹孔,三者之间通过高强度螺栓和自锁螺母固定。图1所示为板簧安装完自由状态图,当车辆行驶时,车体接触面和行动接触面在自由状态和平行之间摆动。一节车需要两件承载减振板簧,两个板簧位置是由整车重心来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北方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北方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517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