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ED驱动电源的集成电路及其制造方法及LED驱动电源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74017.5 | 申请日: | 2019-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0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全新;廖志强;黄丕渠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晶导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5/16 | 分类号: | H01L25/16;H01L33/48;H01L33/62 |
代理公司: | 44224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平 |
地址: | 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芯片承载区 引线框架 引脚 二极管芯片 漏极 焊接 集成电路 功率MOSFET芯片 控制芯片 导电胶 塑封料 负极 散热效果 正极连接 集成度 绝缘胶 制造 | ||
本发明涉及一种LED驱动电源的集成电路及其制造方法及LED驱动电源,该LED驱动电源的集成电路包括控制芯片、功率MOSFET芯片、二极管芯片、引线框架及塑封料;引线框架包括第一芯片承载区、第二芯片承载区、第三芯片承载区及HV引脚,控制芯片通过绝缘胶焊接在第一芯片承载区,功率MOSFET芯片的漏极通过导电胶焊接在第二芯片承载区,二极管芯片的负极通过导电胶焊接在第三芯片承载区;二极管芯片的正极连接到第二芯片承载区;第二芯片承载区包括引线框架的漏极引脚,且漏极引脚露出塑封料外;第三芯片承载区与引线框架的HV引脚直接连接。提高了LED驱动电源的集成电路集成度,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LED驱动电源的集成电路及其制造方法及LED驱动电源。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应用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驱动电源的集成电路IC,终端客户依功率区分为两种结构:(1)应用于输出功率≤12W的LED驱动电源的IC,其内部结构为IC驱动芯片与功率芯片集成为一体。(2)应用于输出功率≥12W的LED驱动电源的IC,其内部结构为IC驱动芯片与功率芯片为两个不同的个体。而终端客户在应用时都需要外部接上二极管(D1)才能正常工作(如图1),终端客户在设计时PCB板空间大,腔体大,贴片成本高,同时二极管参数与LED驱动IC1的参数一致性无法保障;且因LED驱动电源的集成电路IC1的内部器件多,产热大,容易导致器件损坏。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LED驱动电源的集成电路IC1的终端客户在应用时都需要外部接上二极管(D1)才能正常工作,终端客户在设计时PCB板空间大,腔体大,贴片成本高,同时二极管参数与LED驱动IC1的参数一致性无法保障;且因LED驱动电源的集成电路IC1的内部器件多,产热大,容易导致器件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LED驱动电源的集成电路及其制造方法及LED驱动电源。
一种LED驱动电源的集成电路,所述LED驱动电源的集成电路包括控制芯片、功率MOSFET芯片、二极管芯片、引线框架及塑封料;其中,所述引线框架包括第一芯片承载区、第二芯片承载区、第三芯片承载区及HV引脚,所述控制芯片通过绝缘胶焊接在第一芯片承载区,所述功率MOSFET芯片的漏极通过导电胶焊接在第二芯片承载区,所述二极管芯片的负极通过导电胶焊接在第三芯片承载区,所述第一芯片承载区、第二芯片承载区和第三芯片承载区为导电片;
所述二极管芯片的正极通过键合丝连接到所述第二芯片承载区,使得所述二极管芯片的正极与所述功率MOSFET芯片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芯片承载区包括所述引线框架的漏极引脚,且所述漏极引脚露出所述塑封料外;
所述控制芯片通过键合丝连接到所述第三芯片承载区,使得所述二极管芯片的负极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且所述第三芯片承载区与所述引线框架的HV引脚直接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漏极引脚露出所述塑封料外的宽度为0.875±0.0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极管芯片的正极通过两条键合丝连接到所述第二芯片承载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率MOSFET芯片的源极通过两条键合丝与所述引线框架的CS引脚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CS引脚通过一条键合丝与所述引线框架的CS引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芯片的GATE引脚通过键合丝与所述功率MOSFET芯片的栅极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GND引脚通过键合丝连接到所述第一芯片承载区,所述第一芯片承载区与所述引线框架的GND引脚直接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ROVP引脚通过键合丝与所述引线框架的ROVP引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极管芯片为N型衬底二极管芯片,所述二极管芯片的负极为所述衬底,所述二极管芯片的正极为P型掺杂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晶导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晶导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740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组件
- 下一篇:用于多芯片封装(MCP)的可旋转架构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