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兰地嗪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糖尿病或糖尿病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86017.7 | 申请日: | 2019-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24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浩;邙志国;柏静;张帅;刘永海;李美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4725 | 分类号: | A61K31/4725;A61K45/06;A61P3/10;A61P13/12;A61P9/10;A61P3/00;A61P9/14;A61P9/12;A61P3/06;A61P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高一平;徐迅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药学 可接受 糖尿病 并发症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海兰地嗪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糖尿病或糖尿病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相比于糖尿病的临床1线药物二甲双胍,海兰地嗪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并发症具有更优异的治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海兰地嗪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糖尿病或糖尿病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疾病。糖尿病本身不一定造成危害,但长期血糖增高会使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严重危及到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其中,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是目前已知的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Diabetes Association,ADA)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其中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是导致75%以上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造成全球成人不可逆性眼盲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
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药物。
第一类: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和对胰岛素的敏感。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而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产生了胰岛素抵抗。这样就需要使用促泌剂和增敏剂。如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或格列酮类。这种促泌剂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或增加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以降低血糖。但这类药物的缺点是会造成病人的低血糖,血糖波动过大从而导致对器官的伤害。
第二类:DPP-4抑制剂即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该类药物能够抑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的灭活,提高内源性GLP-1和GIP的水平,促进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同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提高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仅在人体血糖高于正常水平的情况下才会增加人体胰岛素的分泌,不会引起低血糖。但由于安全性和价格的原因,根据2010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DPP-4抑制剂仅是三线治疗药物。
GLP-1受体激动剂即胰高血糖素样肽-1激动剂,GLP-1是由肠道分泌,进食后分泌明显,它的增高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进而降低血糖。但这类药物临床应用时间短,价格昂贵,需注射用药,不推荐该药作为一线用药。
第三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是一种能使不被吸收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小肠可吸收的单糖,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则通过抑制该酶作用,而延迟或减少餐后血糖升高。而这类药物适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于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或与其他降糖药合用。
第四类:抑制SGLT-2活性,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出,从而降低血糖。在为期12~78周的2-3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基线HbA1c7.5%–9.2%的患者中,与安慰剂比较,该类药物仅可使HbA1c平均降低0.7%。
第五类:二甲双胍,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一线用药,除了降糖以外,还具有降低血脂,抗肿瘤,减轻体重的降糖外效应。虽然这些作用相对较弱,但目前二甲双胍仍是所有降糖药物中降糖外效应最多的药物。二甲双胍已经被证实是一种间接的AMPK激动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兰地嗪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抗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海兰地嗪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用途,用于制备药物,所述药物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糖尿病或糖尿病并发症。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药物用于选自下组的一种或多种应用:
(a)用于改善胰岛素耐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860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