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圈片转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88208.7 | 申请日: | 201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59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丘祺纬;程永耘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9/06 | 分类号: | G03B9/06;G03B30/00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郑特强;黄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圈 转移 装置 | ||
一种光圈片转移装置,用于手持式电子装置中,光圈片包含不同尺寸的光通孔,透过控制光圈片的位置而使不同尺寸光通孔分别进入到入射光路上,而改变入射至镜头装置的入射光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光圈片转移装置,更特定而言是关于用于诸如具有照相或摄录镜头的携带型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自智能型手机问世以来,由于智能型手机具有拍照摄录功能,因此大众已惯用手机而不是相机来拍照,而智能型手机不断推陈出新,尤其各主要手机厂商都主打最高画素、大光圈,但手机的光圈是固定光圈,而不能如一般的相机镜头能缩小或放大。
控制光圈的缩放是透过光圈马达来带动光圈叶片的移动,但由于手机的体积被要求薄型化且轻量,因此在手机里配置一颗光圈马达明显不可行,况且还有相关光学结构与零组件要配置于手机内,甚至光圈马达不仅有一定用电量,也要考虑如何散逸马达及零组件产生的热能,这些因素加总起来,就是必须增加手机内部容置及散热的空间,才能予以解决,如此却违背了智能型手机轻薄化的设计主流,因此所有智能型手机都是采用固定光圈,一来让镜头结构更精简,也可以节省空间供其他零组件配置。
除了光圈马达所占用空间大及耗电量相对大的因素之外,另一限制因素是镜头的光圈结构,如常见的虹模式光圈为例,虹模式光圈是透过光圈叶片调整光圈之大小,使用时当按下快门时,光圈自动缩放成使用者在相机介面上所设定的光圈大小;在结构上,光圈叶片是接连堆迭,虽然弧形薄金属叶片很薄,但还是具有厚度,再加上镜头本身的镜片组合,镜头恐怕突出于手机外,容易把镜头刮伤,因此光圈的调整无法实现于智能型手机上。
发明内容
一种光圈片转移装置,用于诸如具有照相或摄录镜头的携带型电子装置,光圈片包含开口面积为不同的两光通孔,透过转移光圈片的位置而使两光通孔能分别转移到入射光路上,而改变入射至镜头的入射光量。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单一的可动光圈片,其设置于入射光的入射光路上,该可动光圈片分别具有开口面积大小相异的两光通孔,该可动光圈片能被带动而从一初始位置转移至一转移位置,当该可动光圈片位于该初始位置时,仅该两光通孔之一正对应于入射光的入射光路上并决定入射至该镜头装置的入射光量,当该可动光圈片位于该转移位置时,仅该两光通孔的另一正对应于入射光的入射光路上并决定入射至该镜头装置的入射光量。
在一实施例中,该两光通孔是各自独立且互不交错。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二可动光圈片,设置于入射光的入射光路上,且该可动二光圈片分别具有可供入射光通过的一镂空部,该至少二可动光圈片能被带动而从一初始位置转移至一转移位置,该至少二可动光圈片被带动时是各自朝预定方向旋转一幅度,以改变该至少二光圈片间的镂空部的对应程度。
在一实施例中,一镂空部包含开口面积不同的两光通孔,且该两光通孔的部分相交,于该初始位置时,该两可动光圈片的镂空部会互补成一光通孔的原本形状,于该转移位置时,该两可动光圈片的镂空部会互补成另一光通孔的原本形状。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一实施例的单一可动光圈片与可动板的分解图。
图2为根据一实施例的两可动光圈片与可动板的分解图。
图3a为根据一实施例两可动光圈片于初始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3b为根据一实施例两可动光圈片于转移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一实施例中的底座与SMA线的分解图。
图5为根据一实施例的包含两杆件与连接杆的单一构件的示意图。
图6a为根据一实施例的与可动板一体成形的复位结构的示意图。
图6b为根据一实施例的单一延伸臂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一实施例的与底座一体成形的复位结构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882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