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垫式起落系统地面转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91579.0 | 申请日: | 201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7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魏小辉;李旭波;廖玮;张兢;徐嘉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V3/08 | 分类号: | B60V3/08;B64C25/22;B64C25/34;B64C25/50 |
代理公司: | 32237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韩天宇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起落系统 气垫式 转向机构 起落架外筒 机轮 起落架 开锁作动筒 收放作动筒 可收放 扭力臂 支撑板 固定翼飞机 活塞杆连接 轮式起落架 操纵性能 飞机总体 起降场地 转向装置 活塞杆 减小 拓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垫式起落系统地面转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该装置包括气垫式起落系统和具有转向机构的可收放起落架。所述具有转向机构的可收放起落架包含开锁作动筒、收放作动筒、活塞杆、起落架外筒、转向机构、扭力臂、机轮;所述气垫式起落系统底部设置有支撑板,起落架外筒通过开锁作动筒和收放作动筒与气垫式起落系统的支撑板底部相连接,起落架外筒下方依次通过转向机构和活塞杆连接有机轮结构,转向机构和机轮结构之间通过扭力臂连接。本发明气垫式起落系统代替传统轮式起落架,减小了飞机总体质量,降低了对起降场地的要求,大大拓展了固定翼飞机的起降环境并且解决了传统气垫式起落系统操纵性能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垫式起落系统领域,具体是一种气垫式起落系统地面转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水陆多栖起降飞行器是各国争相研究的热点,气垫式起落装置是实现水陆多栖起降的起落装置之一,它可适应各种复杂的起降地形,极大地拓展了固定翼飞机的起降环境。
气垫式起落装置发展于上世纪70年代。它是将采用带孔的环形弹性气垫体安装在飞机机身底部,气垫体内囊压增大时,内部空气自排气孔排出,当空气充满由环形气垫体和地面围成的空腔时,空气便由空腔溢出,这样便在气垫体和地面之间形成一层空气润滑层。当飞机飞行时,气垫体内气体被抽离,并紧紧地吸附在机身上。当气垫体充满气体时,弹性材料向外延伸,形成一个细长型的气囊突出在飞机底部,飞机着陆时通过气垫体的压缩变形及排气孔泄气实现卸压消耗能量来达到缓冲的目的。
气垫式起落装置是两栖飞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气垫式起落系统的地面操纵性能是气垫式起落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现有机型大多采用桨后空气舵,而这种形式的问题在于需要安装整流支臂,使飞机的重量增加,而且整个飞机的气动性能变差。
目前国外对气垫式起落装置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对气垫式起落装置进行方案设计尚处于空白,本专利将为气垫式起落装置提供一种设计方案,对气垫式起落装置以及气垫式起落系统航向控制方式提供一种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气垫式起落系统地面转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现有方案对气垫式起落系统飞机滑跑时航向进行控制,扩展现有方案并完善功能,解决气垫起落系统滑跑时的航向控制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垫式起落系统地面转向装置,包括气垫式起落系统和具有转向机构的可收放起落架。
所述气垫式起落系统包括风机、增压室、增压室排气孔、气垫体和气垫体排气孔,增压室上壁与机身固定连接,气垫体半包围增压室的侧壁和底部;所述的增压室的上壁连接有风机,增压室下壁开有增压室排气孔;所述的气垫体底部开有气垫体排气孔。
所述具有转向机构的可收放起落架包含开锁作动筒、收放作动筒、活塞杆、起落架外筒、转向机构、扭力臂、机轮结构;所述气垫式起落系统底部设置有支撑板,起落架外筒、开锁作动筒和收放作动筒分别与气垫式起落系统的支撑板底部相连接,开锁作动筒和收放作动筒控制起落架外筒收放;起落架外筒下方依次通过转向机构和活塞杆连接有机轮结构,转向机构和机轮结构之间通过扭力臂连接。具有转向机构的可收放起落架也可以使用现有的收放起落架。
所述单个增压室排气孔的形状为圆形。多个增压室排气孔的分布形式为对称。
所述单个喷气孔的形状为圆形。多个喷气孔的分布形式为对称。
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起落架外筒还通过撑杆与气垫式起落系统的支撑板底部相连接,撑杆上设置有下位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915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