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95828.3 | 申请日: | 2019-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74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周莹;李云鹏;李青;柴连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18 | 分类号: | G06F17/18;G06F17/15;G06F17/16 |
代理公司: | 11283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肖冰滨;王晓晓 |
地址: | 30027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相对渗透率 特征曲线 函数关系 产液量 两相 拟合 优化 油水 方法和装置 含水饱和度 计算误差 石油开发 弯曲特征 准确度 光滑性 向量场 油区 调和 再生 引入 | ||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确定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通过引入一调和向量场对特征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优化特征曲线;基于所述优化特征曲线确定产油区的累计产液量与累计产油量的函数关系以及累计产液量与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关系,并计算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之比,从而分别计算油相相对渗透率和水相相对渗透率,再生成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经拟合后得到的优化特征曲线既具备光滑性又能保持弯曲特征,因此,基于所述优化特征曲线确定的各项函数关系、参数以及油相相对渗透率和水相相对渗透率的计算误差小,生成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准确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都涉及其他相的存在,并由此使某相的渗透率降低,同时,流体饱和度与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之间的变化函数关系,在油田开发工程以及提高油藏采收率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油藏开发中的重要数据,它能够反映油相、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其中,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一般指油相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一般指水相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
目前,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主要通过单向流岩心驱替实验获取,方法以JBN等解析方法为主,由于解析方法的假设条件较为理想,往往导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计算精度较低,因而基于自动历史拟合技术的数值反演方法近十年来发展较快。与解析方法相比,数值反演方法应用于室内时,既可综合利用见水前、后动态数据,又能够考虑毛细管压力、非均质性等因素对相渗反演结果的影响,根据数值反演方法计算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完整且精度较高。
但是根据目前的计算方法,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准确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确定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确定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产油区的生产数据生成对应的特征曲线,并通过引入一调和向量场对所述特征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优化特征曲线;
基于所述优化特征曲线确定产油区的累计产液量与累计产油量的函数关系以及累计产液量与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关系,并计算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之比;
基于所述生产数据、所述优化特征曲线以及所述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之比分别计算油相相对渗透率和水相相对渗透率;
根据计算得到的所述油相相对渗透率和水相相对渗透率分别生成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
优选地,所述根据产油区的生产数据生成对应的特征曲线,并通过引入一调和向量场对所述特征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优化特征曲线包括:
步骤A、根据产油区的生产数据绘制对应的特征曲线;
步骤B、在所述特征曲线上沿其特征边缘画一条曲线;
步骤C、获取所述特征图像的短边缘;
步骤D、以步骤B中所述的曲线作为二维流形的边界,将边界处的曲线的切向量作为边界值,求解向量场增量Δu=0,得到一个调和向量场;
步骤E、利用所述调和向量场过滤所述特征曲线的短边缘;
步骤F、利用所述特征曲线中剩下的短边缘为边界条件更新向量场;
步骤G、通过极小化样条曲线在该向量场中的能量得到优化特征曲线。
优选地,所述生产数据包括累计产液量、累计产油量、地质储量、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958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