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负菲涅尔透镜的汽车A柱盲区消除装置及选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10031.6 | 申请日: | 2019-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767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吉俊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俊丞 |
主分类号: | B60R1/00 | 分类号: | B60R1/00;G02B3/08;G02B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镜 菲涅尔透镜 汽车A柱 选配 盲区消除装置 吸盘 汽车安全驾驶 最佳安装位置 同心圆圆心 最大程度地 几何中心 视野扩展 数学分析 数学推导 折射性能 焦距 视野 单片 盲区 偏离 | ||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驾驶领域,公开了基于负菲涅尔透镜的汽车A柱盲区消除装置及选配方法,装置包括:透镜及连接吸盘,透镜为一片负菲涅尔透镜,负菲涅尔透镜的同心圆圆心偏离其几何中心设置。选配方法包括:采用数学分析确定选用的透镜及确定透镜的安装位置,具体的,透镜宽度越大,对视野的扩展越大,焦距越小对视野的改善越大,透镜越靠近A柱,视野扩展越好。本发明提供的基于负菲涅尔透镜的汽车A柱盲区消除装置及选配方法,通过数学推导最佳安装位置,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负菲涅尔透镜折射性能的作用,即使采用单片负菲涅尔透镜也能有效消除汽车A柱盲区,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驾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负菲涅尔透镜的汽车A柱盲区消除装置及选配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轿车车身每侧有三个立柱,其中汽车左右前方连接车顶和发动机舱的连接柱称为A柱,汽车A柱是目前主流车架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A柱的存在必然会形成视觉上的盲区,阻挡驾驶员视线,带来安全隐患,因此,A柱的截面积大小存在两难的选择,过小会导致车身强度不足,太大又会影响驾驶员视野。
目前,A柱盲区常见的解决方案包括:
(1)对A柱进行改良:包括提高A柱材料强度,优化A柱内饰覆盖件的截面来减小A柱的尺寸,或者将A柱采用镂空设计、分叉设计,以及在A柱上安装三角窗等。但是以上方法效果均有限,不能完全消除盲区。
(2)取消A柱:在前挡风玻璃的正中位置设置立柱代替A柱。但是,此设计又会出现新的视野阻挡。
(3)显示及雷达:安装摄像头及屏幕显示器,或者在盲区位置安装微波雷达,但是该类方法均存在延迟现象,且成本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685660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汽车前轮盲区观察装置,包括壳体和第一、第二、第三菲涅尔凹透镜,第一、第二、第三菲涅尔凹透镜从上至下依次固定于壳体内部,且这三个菲涅尔凹透镜呈相互平行状设置,其中第一菲涅尔凹透镜和第二菲涅尔凹透镜叠放设置,第三菲涅尔凹透镜与第二菲涅尔凹透镜具有一定距离,第一菲涅尔凹透镜的光面朝上、螺纹面朝下,第二菲涅尔凹透镜的螺纹面朝上,光面朝下,第三菲涅尔凹透镜的光面朝下,螺纹面朝上,壳体外侧壁设有支架用于将壳体固定于汽车上。该技术方案利用菲涅尔凹透镜拓展了驾驶员的视野,使驾驶员能够看到前轮盲区处的情况,从而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
但是,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三片菲涅尔透镜组合成透镜组,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基于负菲涅尔透镜的汽车A柱盲区消除装置,其能够有效消除汽车A柱盲区,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推广。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负菲涅尔透镜的汽车A柱盲区消除装置,包括:
透镜及连接吸盘,所述透镜为一片负菲涅尔透镜,所述负菲涅尔透镜的同心圆圆心偏离其几何中心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负菲涅尔透镜对光的折射原理,即其每个凹槽都与相邻凹槽之间角度不同,但都将光线集中一处的原理,制成汽车A柱盲区观察装置,成像零延迟,且采用一片负菲涅尔透镜,无需多片组合使用,发挥其极限效能,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推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负菲涅尔透镜为PMMA材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MMA材料具有较高的可见光透过率,比玻璃的透光度高,且具有突出的耐老化性,另外,PMMA易于裁剪,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裁剪。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基于负菲涅尔透镜的汽车A柱盲区消除装置的选配方法,其通过数学推导最佳安装位置,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负菲涅尔透镜折射性能的作用,即使采用单片负菲涅尔透镜也能有效减少甚至消除汽车A柱盲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俊丞,未经吉俊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00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标清360全景系统UI布局方法
- 下一篇:后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