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猴头菇刺梨饮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23931.4 | 申请日: | 2019-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67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杨玲;康超;张超然;王芳;王万坤;郑旋;邓代宇;龙芳;丁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州高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2/38 | 分类号: | A23L2/38;A23L33/00;A01G18/40;A01G18/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戴丽伟 |
地址: | 550009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猴头菇 刺梨 培养基 饮料 制备 刺梨渣 清汁 装入 接种 加工技术领域 配制成培养基 麦麸 功能性饮料 恒温培养室 菌丝 玻璃容器 废物利用 高压灭菌 液体菌种 饮料口感 玻璃瓶 纯净水 混浊汁 接种量 重量比 灭菌 等量 混匀 米糠 榨汁 过滤 浸泡 冷却 倾倒 制作 | ||
本发明涉及猴头菇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猴头菇刺梨饮料及其制备方法,该饮料的制作方法如下:将榨汁后的刺梨渣、麦麸、米糠按重量比55‑65%:15‑25%:20‑30%混匀,配制成培养基,装入玻璃容器内,经120℃高压灭菌1‑3小时,冷却至室温,接种猴头菇液体菌种,接种量为5‑10%,接种后的培养基在恒温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表面,加入与培养基等量的纯净水,浸泡培养基30‑60分钟,倾倒出培养基,过滤得混浊汁,离心后得清汁,清汁装入玻璃瓶中,于121℃灭菌3‑5分钟即得猴头菇刺梨饮料。本发明制备的猴头菇刺梨饮料口感独特,营养丰富,兼具刺梨和猴头菇的药用价值,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饮料。而且对刺梨渣进行废物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猴头菇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猴头菇刺梨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猴头菇(Hericiumerinaceus),隶属红菇目(Russulales)猴头菇属(Hericium),别名猴头菌、刺猬菌、对口蘑。猴头菇多发生于秋季的深山栎类(Quercus)及其他阔叶树的活立木枯节、树洞和腐木上。其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在我国以大兴安岭、天山、西南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等林区较多。该菌肉质细嫩爽口,素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称,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药用价值显著,其所含多糖类和多肽类物质不仅具有增强胃黏膜屏障、促进溃疡愈合、消炎等左右,而且具有较高的抗癌活性。
刺梨(Rosaroxburghii),蔷薇科(Rosaceae)蔷薇属(Rose),为多年生落叶灌木缫丝花的果实,果实表面布满肉刺、青中透黄,果实形圆饱满、梨香浓郁,酸甜适中,因每百克刺梨果肉中含维生素就高达2000毫克,素有“维C之王”的美誉。其药用价值在各类梨果品种中也是最高的,刺梨果富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是国际公认具有抗衰、防癌作用的活性物质,还具有抗病毒、抗辐射的作用,在心血管、消化系统和各种肿瘤疾病防治方面,应用十分广泛。
现有对刺梨的利用主要是进行榨汁,但榨汁后的刺梨渣一般丢弃不用,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也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刺梨渣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可以作为食用菌培养基原料再加以利用。
现有的猴头菇加工产品中没有与刺梨渣混合生产的饮料,也没有利用废弃刺梨渣培养猴头菇菌丝体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猴头菇刺梨饮料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饮料中没有猴头菇与刺梨渣混合生产的饮料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猴头菇刺梨饮料及其制备方法,该猴头菇刺梨饮料生产主要步骤如下:利用刺梨榨汁后的废渣作为猴头菇菌丝生长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接种猴头菇液体菌种,纯净水浸泡长满菌丝的培养基后,经过滤、离心即得猴头菇刺梨饮料。
所述猴头菇菌丝生产培养基的组成为:榨汁后的刺梨渣、麦麸、米糠按重量比为55-65%:15-25%:20-30%;
该猴头菇刺梨饮料的制作方法如下:
步骤一:培养基装入玻璃容器内,经120℃高压灭菌1-3小时,冷却至室温;
步骤二:培养基接种猴头菇液体菌种,接种量为5-10%,;
步骤三:接种后的培养基在温度20±1℃、湿度70%-80%的恒温培养室培养至菌丝长满表面,加入与培养基等量的纯净水,浸泡培养基30-60分钟;
步骤四:倾倒出培养基,经40-60目筛网过滤得混浊汁;
步骤五:过滤后混浊汁离心转速为3000-4000转/分,时间10-15分钟。
步骤六:离心后清汁装入玻璃瓶中,于121℃灭菌3-5分钟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州高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州高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239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气苏打水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黄精桑叶复合固体饮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