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35970.6 | 申请日: | 2019-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95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兆文;陶文举;杨酉坚;石忠宁;高炳亮;胡宪伟;刘风国;于江玉;刘爱民;潘晓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F7/22 | 分类号: | C01F7/22;C01F7/14;B09B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徐笑阳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铝 溶出 粉煤灰 非晶态物质 铝酸钠溶液 碱液 高铝粉煤灰 水蒸汽气氛 我国铝土矿 常压条件 加压条件 氢氧化铝 种分分解 氯化铝 溶出液 白泥 滤除 水解 稀释 生产 盐酸 蒸发 下水 缓解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高铝粉煤灰在高温用盐酸溶出,将得到的氯化铝溶出液与白泥分离,经过蒸发得到含杂质的AlCl3.6H2O晶体;将含杂质的AlCl3.6H2O晶体在水蒸汽气氛下水解,控制水解温度在200℃~850℃,得到一种以氧化铝为主的非晶态物质;将获得的非晶态物质在常压条件下采用碱液溶出,溶出温度为70℃~100℃,或者在加压条件下采用碱液溶出,溶出温度为100℃~300℃,滤除渣相,最终得到铝酸钠溶液;将铝酸钠溶液经过滤,稀释,降温后进行种分分解,得到氢氧化铝;本发明所述方法有效降低由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的成本,提高氧化铝的质量,同时大量地利用了固废,缓解了我国铝土矿资源紧缺的问题;适合在工业生产中进行应用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氧化铝提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利用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铝工业的迅速发展,铝土矿资源大量消耗,目前,高品位铝土矿已经匮乏,大量中低品位铝土矿已被开釆使用,但我国铝工业的发展面临仍然资源短缺问题,现阶段进口铝土矿资源已经超过了50%,而且进口比例还在不断扩大,我国铝工业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卡脖子”问题。同时我们每年都产生大量的粉煤灰固废,这些粉煤灰固废的处理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将粉煤灰作为铝源,提取其中的铝元素进行生产,既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目前有一些处理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的工业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对于碱法来说,需要改善技术以实现固废减量处理;对于酸法来说,酸性溶液除杂的成本过高,氧化铝质量难以保障,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一种新的利用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利用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的方法,本方法采用酸碱联合法,即可以发挥酸法处理粉煤灰的固废减量优点,又可以发挥碱法除杂的优势,因此对于我国铝工业发展和粉煤灰固废的处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高铝粉煤灰在高温用盐酸溶出,将得到的氯化铝溶出液与白泥分离,经过蒸发得到含杂质的AlCl3.6H2O晶体;
(2)将含杂质的AlCl3.6H2O晶体在水蒸汽气氛下水解,控制水解温度在200℃~850℃,得到中间产物,所述中间产物为一种以氧化铝为主的非晶态物质;
(3)将步骤(2)中获得的中间产物在常压条件下采用碱液溶出,溶出温度为70℃~100℃,或者在加压条件下采用碱液溶出,溶出温度为100℃~300℃,滤除渣相,得到铝酸钠溶液;
(4)将铝酸钠溶液进行种分分解得到氢氧化铝,将氢氧化铝煅烧后得到氧化铝。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高铝粉煤灰中的氧化铝含量不少于40%,溶出温度为150℃。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AlCl3.6H2O晶体中含有的杂质元素包括:Fe、Ca、Na、K、Ti、Mg、Cl,步骤(2)中通过水解脱除氯元素杂,步骤(3)中杂质元素Fe,Ca,Mg,Ti随滤渣脱除。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获得的中间产物中,Al2O3>90%,中间产物的氯含量0.1%~10%。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所述碱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或者铝酸钠溶液。
进一步地,采用铝酸钠溶液溶出时,溶出所用的铝酸钠溶液与中间产物的液固质量比为3:1~13:1,溶出过程中,铝酸钠溶液的分子比变化为1.65~3.4,氧化铝浓度变化为130g/L~310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359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