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多功能线夹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49438.X | 申请日: | 201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21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董伟锋;陈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凯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H02G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储德江 |
地址: | 325036 浙江省温州市瓯***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多功能 | ||
本发明属于管线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多功能线夹,包括固定座,固定座内开设有竖直方向的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滑动配合有滑动座,电线卡接在滑动座内,第一滑槽的两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另一端抵触在挡板的底面上。固定座底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内转动配合有束线筒,束线筒表面开设有螺旋线槽。第二安装槽和第一滑槽之间开设有通孔。钢丝绳缠绕在螺旋线槽内,钢丝绳一端固定在束线筒底部螺旋线槽内,另一端穿过通孔固定连接在滑动座的底部。本发明能够调节电线的张紧方向,避免电线之间相互接触,本发明能将电线插头部分压紧在插口内,避免电线插头松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管线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多功能线夹。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上电线较多,电线需要通过线夹进行固定。申请号为CN201910587371.7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汽车多功能线夹,设置有管线夹本体、卡接件和卡接环;管线夹本体为可翻转打开和闭合的一体式夹体结构;卡接件沿着管线夹本体的管线容纳腔周向转动,来实现对管线夹本体的夹体穿接定位;卡接环定位设在管线夹本体内侧,来实现对不同粗细管线的弹性夹紧定位,该发明能满足不同管线径的固定需求。但是,该线夹也存在以下问题:(1)无法调节电线的张紧方向,导致在复杂机构中电线相互之间接触,汽车行驶过程中电线产生振动,相互之间产生摩擦,损伤电线表面;(2)汽车行驶过程中电线产生振动,导致插头部分产生松动,造成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多功能线夹,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下问题:(1)无法调节电线的张紧方向,导致在复杂机构中电线相互之间接触,汽车行驶过程中电线因振动相互产生摩擦,损伤电线表面;(2)汽车行驶过程中电线产生振动,导致插头部分产生松动,造成安全隐患。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能源汽车多功能线夹,包括固定座,固定座内开设有竖直方向的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滑动配合有纵截面为圆弧状的滑动座,滑动座顶部向第一滑槽两侧延伸形成水平的挡板。第一滑槽的两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弹簧的一端,第一弹簧的另一端抵触在挡板的底面上。滑动座的内壁固定连接橡胶卡块,橡胶卡块内开设有卡槽,卡槽内卡接有电线。橡胶卡块顶部两侧通过插销固定连接有纵截面为圆弧状的橡胶压块。橡胶压块的外侧面抵触在电线上,将电线抵压在卡槽内。橡胶压块的中部留有缝隙,电线通过橡胶压块之间的缝隙塞入卡槽内。电线跟随滑动座上下运动,已实现电线张紧方向的调整。
固定座底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内转动配合有束线筒,束线筒表面开设有螺旋线槽。第二安装槽和第一滑槽之间开设有通孔。钢丝绳缠绕在螺旋线槽内,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束线筒底部的螺旋线槽内,另一端穿过通孔固定连接在滑动座的底部。束线筒的底面固定连接水平的棘轮,棘轮与铰接在固定座底面的棘爪配合,棘爪与固定座底面的铰接点设置有扭簧。固定座底面开设有环形的第一限位槽,棘轮顶面固定连接与环形限位槽配合的限位环。棘轮的底面固定连接旋钮。滑动座受到第一弹簧弹力作用有向上运动的趋势,初始状态下,棘爪限制棘轮和束线筒转动,滑动座无法将钢丝绳拉出螺旋线槽,从而滑动座处于平衡静止状态。需要将滑动座向上调整已实现电线向上张紧时,拨开棘爪,棘爪不再限制棘轮和束线筒转动,滑动座在第一弹簧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并将钢丝绳从螺旋线槽内拉出,钢丝绳被拉出螺旋线槽带动束线筒旋转,束线筒带动棘轮旋转。电线达到预定的张紧程度后,将棘爪拨回初始位置,棘爪限制棘轮和束线筒转动,钢丝绳停止运动,滑动座静止,将电线固定。需要将滑动座向下调整已实现电线向下张紧时,只需转动旋钮,棘爪不会对棘轮的转动起到限位作用,旋钮带动棘轮和束线筒旋转,将钢丝绳拉回螺旋线槽,滑动座被钢丝绳拉动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电线向下张紧。电线达到预定的张紧程度后,停止转动旋钮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凯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凯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494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