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及其运行方式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65213.3 | 申请日: | 2019-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7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周江;黄建波;辛颖;王婧馨;孟会含;朱成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11491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赵红霞<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3000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砌块 植生 渗滤 河岸带 混合土 纤维球 水生植物 生态修复系统 复合土壤层 倒阶梯状 根系生长 混凝土层 净化水质 生存环境 中空结构 砾石 好氧菌 搭设 附着 构建 砌石 硝化 压顶 填充 搭配 河岸 倒塌 生态 保证 | ||
1.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灌砌石基础(1)、混凝土层(2)、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所述灌砌石基础(1)为底部,所述混凝土层(2)设置在所述灌砌石基础(1)的上端,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均垂直连接在所述混凝土层(2)上,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3)位于内侧,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位于外侧,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之间填充混合土(5),所述混合土(5)上放置海砾石(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外侧为回填土(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外侧为倒阶梯结构,从下到上逐渐变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上端设有压顶(8),所述压顶(8)的上端设有栏杆(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土(5)上从内到外依次种植沉水植物(10)、浮叶植物(11)和挺水植物(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沉水植物(10)为苦草,轮叶黑藻、狐尾藻中的一种,所述浮叶植物(11)为野菱、中华萍蓬草中的一种,所述挺水植物(12)为芦苇、香蒲、水葱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的前侧均设有凸起(13),后侧均开有凹槽(14),相邻的两块内植生渗滤砌块(3)或两块所述外植生渗滤砌块(4)通过凸起(13)卡入对应的凹槽(14)内而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植生渗滤砌块(3)内开有上端开口的纤维球槽(15),所述纤维球槽(15)设有多个纤维球(16),所述纤维球(16)装入袋中,且为可取出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砌石基础(1)的高度为60cm,混凝土层(2)的高度为60cm,所述混合土(5)的高度为2-4mm,所述混合土(5)为60%的种植土与40%石英砂的混合物,所述海砾石(6)的粒径为10-15mm。
10.一种河岸带生态修复系统的运行方式,其特征在于:水流穿过内植生渗滤砌块(3)经过纤维球(16)净化后,进入内植生渗滤砌块(3)和外植生渗滤砌块(4)之间,通过海砾石(6)表面的微生物净化,以及沉水植物(10)、浮叶植物(11)和挺水植物(12)的净化,形成循环生态修复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6521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