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65940.X | 申请日: | 2019-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6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郭晓强;纪英;田尚琨;杨旭光;赵龙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0 | 分类号: | B60K15/00;F02M37/00;F02M37/10;F02M37/50 |
代理公司: | 11659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储油桶 油泵 副油室 主油室 吸油 引射 回油管路连通 马鞍形 油箱 连通 双油泵供油系统 汽车技术领域 回油管路 最小功率 吸油管 泵芯 减小 烧蚀 主油 发动机 室内 配置 | ||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马鞍形油箱包括主油室和副油室,主油室内设置与主油室连通的储油桶,储油桶内设有多个相互独立的油泵,油泵被配置为能够将储油桶中的燃油吸至发动机中,油泵的下游设有回油管路,储油桶内设有与回油管路连通的副油室吸油引射阀,副油室吸油引射阀上连通有引至副油室的副油室吸油管,用于将副油室的燃油吸至储油桶中。储油桶内还设有与回油管路连通的主油室吸油引射阀,用于将主油室的燃油吸至储油桶中。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降低对单个油泵的最小功率要求,减小泵芯尺寸,以能够更容易地对油泵进行布置。同时油泵工作更加安全可靠,没有被烧蚀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车型与马鞍形油箱相匹配的供油系统通常采用单油泵向发动机供油的方式,但针对大排量、高油耗的情况,为了满足发动机高油耗的要求,必须选择大流量的燃油泵,这种油泵资源非常少、成本非常高,而且还存在工作噪声大、可靠性差、寿命短等缺点。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左右独立双油泵同时供油系统(专利号CN204003198U),采用两个常规油泵分别布置在马鞍形油箱的主、副油室内,两个油泵单独从各自的油室内吸油,分别向发动机供油,共同满足发动机的油耗需求,基于上述结构,若左右侧的油泵单独从其所处油室内吸油的话,会由于油泵供油能力不完全一致而导致左右油室油位变化不均的问题,燃油先被耗光的一侧的油泵电机有被烧毁的风险。
因此现有专利中又增加了如下结构:每个油泵都同时从主、副油室中吸油到各自的储油桶内,试图通过吸油方式的调整,来保证主、副油室的油位同时下降。但该专利论证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当两个油泵在满足设计流量要求的情况下,输出流量存在较大差异时,虽然每个油泵都同时从主、副油室吸油,但吸到的油量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主、副油室的油量下降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终导致泵出油量大的一侧油室首先被吸空,该油泵无法从本侧油室内吸到燃油,而只能从另外的一侧油室吸油,进入储油室内的燃油量会大幅降低,当高温、高油耗工况,进入储油室的油量若无法满足泵芯的输出油量时,油泵泵芯就会发生空运转,电机仍存在过热烧毁的风险,油泵的使用寿命会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以解决大排量、高油耗、四驱或后驱(马鞍形油箱)车型的燃油泵供油稳定性和燃油泵工作可靠性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马鞍形油箱双油泵供油系统,包括马鞍形燃油箱壳体,所述燃油箱壳体内部形成在马鞍面以上相互连通的主油室和副油室,所述主油室内设置与所述主油室连通的储油桶,所述储油桶内设有多个相互独立的油泵,所述油泵被配置为能够将所述储油桶中的燃油吸至发动机中,所述油泵的下游设有回油管路,所述储油桶内设有与所述回油管路连通的副油室吸油引射阀,所述副油室吸油引射阀上连通有引至所述副油室的副油室吸油管,用于将所述副油室的燃油吸至所述储油桶中。
优选的,所述储油桶底部还设有粗滤网,多个所述油泵的进油端均引至所述粗滤网上。
优选的,所述油泵下游设有回油三通和多个出油三通,由多个所述油泵泵吸的燃油经多个串联的所述出油三通汇集后引入所述回油三通中,所述回油管路自所述回油三通的旁通管引出形成。
优选的,所述油泵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出油三通的数量为一个。
优选的,所述主油室外壁上设有主油泵法兰,所述储油桶上部通过储油桶固定结构固定在所述主油泵法兰上。
优选的,所述储油桶内还设有与所述回油管路连通的主油室吸油引射阀,其中,所述主油室吸油引射阀的引射端与所述储油桶外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回油三通的主通管的下游还设有燃油滤带调压阀总成,所述燃油滤带调压阀总成设于所述主油室的外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659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轮胎
- 下一篇:一种汽车燃油系统燃油箱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