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碰撞保护功能的新能源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68587.0 | 申请日: | 2019-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8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孟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鸿叶紫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42;B60L53/53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苏友娟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碰撞 保护 功能 新能源 电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碰撞保护功能的新能源电池,包括电池本体与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为一顶端敞开,底端封闭的敞口盒状结构,其具有一半封闭内腔;所述保护壳体敞口端遮盖有左保护板与右保护板,其靠近左保护板与右保护板的顶端开设有导向槽,导向槽水平设置,左保护板与右保护板通过导向槽与保护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左保护板与右保护板远离敞口端一侧的自由端向下凸出有限位部,限位部在左保护板、右保护板的自由端与保护盒体接触时包覆保护壳体一侧。本发明结构设计巧妙,安全性高,避免了刚性碰撞,在新能源汽车发生碰撞、倒车托底时,减少冲击力对汽车电池的破坏,保障了汽车的正常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具有碰撞保护功能的新能源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关注焦点,,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因其清洁环保的明显优点,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并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纯电动汽车是一种采用单一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的汽车,它利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行驶。为使整车前后处于质量平衡,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一般须布置于整车底部,动力电池即成了整车中离地间隙最小的部件,且由于动力电池体积巨大(几乎覆盖整个车底部),一旦前进或倒车发生托底,地面凸起物会直接撞击电池包壳体的前部或后部,极易与动力电池的壳体发生碰撞,很可能造成动力电池包体的损坏。动力电池包体直接发生碰撞可能造成包括包体内部的电池模组挤压或者以及电池单体之间的连接片损坏(如窜动、挤压、开裂、漏电、着火和爆炸等),可能进一步对乘员产生的机械伤害、电伤害、化学伤害及燃烧伤害等状况(如电池单体内部的电解液流出并流入到驾驶舱内),对整车安全产生巨大的隐患。
且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组成本较高,而且在撞击时容易撞坏,维修和更换成本非常高,且容易发生短路等情况破坏发动机或车载设备,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起火爆炸危险,因此需要一种具有碰撞保护功能的新能源电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具有碰撞保护功能的新能源电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碰撞保护功能的新能源电池,包括电池本体与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为一顶端敞开,底端封闭的敞口盒状结构,其具有一半封闭内腔;所述保护壳体敞口端遮盖有左保护板与右保护板,其靠近左保护板与右保护板的顶端开设有导向槽,导向槽水平设置,左保护板与右保护板通过导向槽与保护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左保护板与右保护板远离敞口端一侧的自由端向下凸出有限位部,限位部在左保护板、右保护板的自由端与保护盒体接触时包覆保护壳体一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电池本体设置于半封闭内腔底部,其通过缓冲保护件与半封闭内腔底部接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电池本体上方设置有若干并列设置的滚轴,若干滚轴竖向平行于左保护板与右保护板的顶端,其两端与保护壳体内侧可转动连接,其外周覆盖有若干凸出其表面的摩擦凸点。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左保护板与右保护板靠近滚轴一侧的端面设置有摩擦板,摩擦板与滚轴表面的摩擦凸点接触摩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缓冲保护件包括缓冲筒、缓冲弹簧与缓冲杆,缓冲弹簧设置于缓冲筒底腔,缓冲杆套接在缓冲筒内,其顶端与电池本体接触,其底端设置有缓冲挡板,缓冲挡板一端固接缓冲杆,另一端固接缓冲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电池本体靠近保护壳体的两壳壁设置有充气囊,充气囊输入端连通有通气管,其通过通气管与外部安全气囊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鸿叶紫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鸿叶紫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685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