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71238.4 | 申请日: | 2019-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495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宝珠山秀秋;高爽;中山龙太;川野晃宽;奥村聪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高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车体 构造 | ||
提供一种在侧方碰撞时能够使中立柱在设计好的位置弯折的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侧框(10)具备包含车宽方向外侧的加强件(21)和车宽方向内侧的内钣金(22)的中立柱(13)。加强件(21)具备:上侧铰链安装部(H1)及下侧铰链安装部(H2),用于安装后门铰链(5),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第1凹状筋条(31),在侧方碰撞时促进中立柱(13)的弯折,设置在比下侧铰链安装部(H2)靠上方的位置;以及第2凹状筋条(32),设置在比下侧铰链安装部(H2)靠下方的位置。第2凹状筋条(32)在侧方碰撞时比第1凹状筋条(31)先弯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中立柱的车辆的侧面车体构造,该中立柱包含车宽方向外侧的加强件和车宽方向内侧的内钣金。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被施加了侧方碰撞载荷时,中立柱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最容易弯折,可能会较大地折向车厢内。为了保护车辆的乘客,要求抑制中立柱向车厢内的弯折变形。但是,中立柱的刚性提高是存在极限的。在此,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中立柱的加强件故意设置刚性比其他部分弱的脆弱部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与所述加强件的下侧铰链安装部的上侧接近地形成由凹状槽构成的脆弱部。
铰链安装部成为侧方碰撞载荷向所述加强件的输入点。因此,在侧方碰撞时,当载荷输入到下侧铰链安装部时,所述脆弱部成为弯折起点。即,在侧方碰撞时,通过使中立柱的下部附近积极地弯折,抑制中立柱上部较大地折向车厢内。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88596号公报
在车辆中,常常要求提高中立柱的刚性。但是,如果提高中立柱的刚性,即使在加强件形成上述那样的由凹状槽构成的脆弱部,在侧方碰撞时该脆弱部有时也不会成为弯折起点。这种情况下,中立柱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成为弯折起点,存在不能充分保护乘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侧方碰撞时能够使中立柱在设计好的位置弯折的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具备中立柱,该中立柱包含车宽方向外侧的加强件和车宽方向内侧的内钣金,所述加强件具备:上侧铰链安装部及下侧铰链安装部,用于安装后门的铰链,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第1脆弱部,在侧方碰撞时促进所述中立柱的弯折,设置在比所述下侧铰链安装部靠上方的位置;以及第2脆弱部,设置在比所述下侧铰链安装部靠下方的位置,所述第2脆弱部在侧方碰撞时比所述第1脆弱部先弯折。
根据该侧部车体构造,在成为侧方碰撞载荷的输入点的加强件的下侧铰链安装部的上下配置有第1脆弱部及第2脆弱部。因此,相比于与乘客的乘坐空间对置的加强件的上部,能够使下侧铰链安装部附近的脆弱性更显著,能够使该部分可靠地成为侧方碰撞时的弯折起点。此外,在第1及第2脆弱部的两个部位弯折,所以能够通过这些脆弱部确保承受到侧方碰撞载荷时的足够的弯折量,防止加强件的其他部位的弯折。而且,位于下侧铰链安装部的下方的所述第2脆弱部先弯折,然后位于下侧铰链安装部的上方的所述第1脆弱部弯折。因此,与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相比,弯折起点处于更低的位置,能够降低中立柱撞到乘客的可能性。
上述的侧部车体构造优选为,所述第2脆弱部相对于所述下侧铰链安装部的距离,设定得比所述第1脆弱部相对于所述下侧铰链安装部的距离更短。
根据该侧部车体构造,第2脆弱部比第1脆弱部先接近成为侧方碰撞载荷的输入点的下侧铰链安装部。因此,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实现在侧方碰撞时所述第2脆弱部比所述第1脆弱部先弯折的构造。
上述的侧部车体构造优选为,所述第1脆弱部及所述第2脆弱部由从所述加强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1凹状筋条及第2凹状筋条构成。
根据该侧部车体构造,第1凹状筋条及第2凹状筋条成为加强件向车宽方向的弯折线。因此,通过将第1及第2凹状筋条形成在期望的位置,在侧方碰撞时能够使所述加强件在设计好的位置朝向设计好的方向弯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12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