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控制方法、装置及起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73364.3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82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杰;林旭东;张成国;李震;赵伦;卢微微;刘丽冉;王相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1/13 | 分类号: | F02M31/13;F02N11/08;F02N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刘广达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加热 控制 方法 装置 起动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控制方法,方法包括:确定发动机启动前所需的加热时长T1,并确定进气管中的加热格栅将预设体积的气体加热到第一预设温度时所需的时长T2;当T1与T2的比值超过预设值时,依据所述比值确定循环加热次数N;控制加热格栅加热T2后,控制起动机带动发动机转动预设时长,并循环执行N次控制加热格栅加热T2后,控制起动机带动发动机转动预设时长的步骤;控制加热格栅再加热(T1‑N*T2),完成所述进气加热过程。由于加热格栅每次将其周围的气体加热T2后,起动机就带动发动机转动,将加热格栅加热过的气体向气缸推动一段距离,因此加热格栅每次都加热新气体,从而避免了气体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控制方法、装置及起动机。
背景技术
目前发动机在低温条件下启动(简称冷启动)前,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进气管加热,即车辆上电后,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控制安装在进气管上的加热格栅对气体加热。
通常加热格栅的功率比较大(约2kW),而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功率供起动机运转以驱动发动机正常启动,在发动机启动过程中加热格栅是停止加热的(即处于不工作状态)。因此发动机启动前的进气加热过程中,进气管中的气体是处于静止状态,不流动的,导致加热格栅只能加热周围的气体。
在不启动发动机的情况下,如果车辆多次上电下电,很容易造成进气管里的局部气体(即加热格栅周围的气体)温度过高,进而带来烧车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的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控制方法、装置及起动机,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起动机,所述起动机包括第一控制继电器、电磁开关和电机,所述第一控制继电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磁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磁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起动机还包括第二控制继电器;所述第二控制继电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磁开关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继电器的电源端和所述第二控制继电器的电源端均与供电电源连接。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应用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起动机的发动机进气加热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所述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ECU,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发动机启动前所需的加热时长T1,并确定进气管中的加热格栅将预设体积的气体加热到第一预设温度时所需的时长T2;
当T1与T2的比值超过预设值时,依据所述比值确定循环加热次数N;
控制所述加热格栅加热T2后,控制起动机带动所述发动机转动预设时长,并循环执行N次所述控制所述加热格栅加热T2后,控制起动机带动所述发动机转动预设时长的步骤;
控制加热格栅再加热(T1-N*T2),完成所述进气加热过程。
优选的,所述控制起动机带动所述发动机转动预设时长,包括:控制所述第一控制继电器闭合和所述第二控制继电器断开预设时长,使得所述起动机带动所述发动机转动预设时长。
优选的,所述确定发动机启动前所需的加热时长T1,包括:检测发动机的进气温度、循环水温、环境温度以及机油温度;依据所述进气温度、所述循环水温、所述环境温度以及所述机油温度确定发动机的当前温度;若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则根据所述当前温度确定所述T1。
优选的,所述确定进气管中的加热格栅将预设体积的气体加热到第一预设温度时所需的时长T2,包括:根据所述进气温度、加热格栅的固定功率及所述预设体积确定所述T2;其中,所述预设体积用于表征所述加热格栅可加热的气体体积。
优选的,在控制起动机带动所述发动机转动预设时长过程中,所述起动机的转速低于启动发动机过程中需要起动机达到的转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33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