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外光源的制备方法及一种红外气体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75346.9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7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李铁;刘延祥;王翊;周宏;王跃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3504 | 分类号: | G01N21/3504;G01N21/01;G01N21/03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光源 制备 方法 气体 传感器 | ||
本申请提供一种红外光源的制备方法及一种红外气体传感器,该红外光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加热器,加热器包括硅衬底、支撑膜和加热电阻层,支撑膜和加热电阻层依次沉积在硅衬底上;绝缘层沉积在加热电阻层上;制备辐射波长控制结构,辐射波长控制结构包括金属反射层、介质层和周期性纳米金属层,金属反射层、介质层和周期性纳米金属层依次沉积在绝缘层上。红外光源为窄带红外光源,窄带红外光源通过调整超材料结构和尺寸能够辐射中心波长3μm‑9μm的窄带红外光,窄带红外光的半高宽不大于220nm;该红外气体传感器采用上述红外光源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红外光源,如此,大大减小了红外气体传感器的体积,有利于实现红外气体传感器的微小型化。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气体传感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红外光源的制备方法及一种红外气体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气体检测领域感知端对气体传感器需求的逐渐增加,红外气体传感器以其高精度、高稳定性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红外气体传感器的主流方案为由宽带红外光源、光学气室、窄带滤光片、探测器芯片和相关电路模块构成,为提高红外气体传感器的可集成度,人们从光学气室着手进行了多种设计。典型设计如:CN 101592601 B公布了一种高效小体积红外气体传感器,该发明气室采用上下两个球面反射镜组成的准光学谐振腔设计,使光源与探测器经多次光路折叠后符合成像关系,基本满足小体积长光程的要求,提高了光信号的信噪比;CN 104359850B公布了一种基于三椭球体吸收腔室结构的红外气体传感器,该发明气室采用三椭球体封装一体化结构,在促使气室小型化的同时,不仅增加了气室腔内的光路反射光程和增强了聚焦光强,提高了光信号的信噪比,而且降低了光线的分散性,提高了光源的利用率;CN109470644 A公布了一种紧凑型红外光学气体吸收池及红外气体传感器,该发明在气室上下盖上设置6个反射面在较小的体积内实现了较长的光程。
以上专利气室结构设计精巧,实现了小体积长光程,但是传统宽谱红外光源及窄带滤光片组合设计,使得进一步减小红外气体传感器的体积变的非常困难。
发明内容
本申请要解决是红外气体传感器体积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红外光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加热器,加热器包括硅衬底、支撑膜和加热电阻层,支撑膜和加热电阻层依次沉积在硅衬底上;
所述绝缘层沉积在加热电阻层上;
制备辐射波长控制结构,所述辐射波长控制结构为超材料,所述超材料包括金属反射层、介质层和周期性纳米金属层,金属反射层、介质层和周期性纳米金属层依次沉积在绝缘层上;
所述红外光源为窄带红外光源,所述窄带红外光源通过调整超材料结构和尺寸能够辐射中心波长3μm-9μm的窄带红外光,所述窄带红外光的半高宽不大于220nm。
进一步地,支撑膜包括SiO2膜、Si3N4膜、或SiO2/Si3N4复合膜中的任意一项;加热电阻层包括Pt层;
绝缘层包括SiO2层或Si3N4层中的任意一项;
金属反射层包括Au、Ag或Al层中的任意一项,介质层包括SiO2层、Si3N4层、或SiO2/Si3N4复合层中的任意一项;周期性纳米金属层包括Au、Ag或Al层中的任意一项。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红外气体传感器,包括上述红外光源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红外光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53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红外探测器及红外气体传感器
- 下一篇:一种红外气体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