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框体用部件以及框体用部件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80990.5 | 申请日: | 201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933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沟口文武;堀越正太;柳泽恒德;山内武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2 | 分类号: | H05K5/02;G06F1/16;B29C70/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玮;张丰桥 |
地址: | 新加坡***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用 部件 以及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框架体与层叠体的接合强度并且能够提高制造效率的框体用部件以及该框体用部件的制造方法。框体用部件(10)具备:层叠体(34),其在使热塑性树脂浸渗于强化纤维的至少一对的纤维强化树脂板(30、31)之间设置中间层(32);以及框架体(36),其由热塑性树脂形成,与层叠体(34)的边缘部接合,在层叠体(34)的边缘部设置有厚度比其它部位小的薄板部(34b),框架体(36)与薄板部(34b)接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用于电子设备等的框体的框体用部件以及该框体用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笔记本型的个人计算机(笔记本型PC)、平板型的个人计算机(平板型PC)、智能手机等各种电子设备的框体需要轻型、薄型且高强度。因此,电子设备的框体使用在碳纤维等强化纤维中浸渗有基质树脂的板状的纤维强化树脂部件。
关于这样的框体用部件,本申请人提出了对在纤维强化树脂板之间夹着发泡层的层叠体的边缘部设置压碎为耳状的接合部,使对热塑性树脂进行了注塑成型而得到的框架体与该接合部接合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该结构由于使框架体与被设置于层叠体的边缘部的薄板状接合,所以能够使层叠体与框架体的接触面积增大,能够提高两者的接合强度。
专利文献1:专利第6077024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对纤维强化树脂板的基质树脂使用热固化性树脂。因此,压碎固化后的纤维强化树脂板的边缘部来设置接合部是困难的,需要在纤维强化树脂板的成型时同时成型接合部。因此,在该结构中,例如先形成大片的层叠体,在从该大片切取了多个制品形状的纤维强化树脂板后,无法使用接合框架体那样的制造步骤,制造效率、量产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考虑了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框架体与层叠体的接合强度,并且能够提高制造效率的框体用部件以及该框体用部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框体用部件具备:层叠体,其在使热塑性树脂浸渗于强化纤维的至少一对的纤维强化树脂板之间设置中间层;以及框架体,其由热塑性树脂形成,与上述层叠体的边缘部接合,在上述层叠体的上述边缘部设置厚度比其它部位小的薄板部,上述框架体与上述薄板部接合。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框架体与薄板部接合,从而能够确保增大层叠体与框架体的接触面积,能够确保两者的接合强度。并且该框体用部件对构成层叠体的纤维强化树脂板的基质树脂使用热塑性树脂。因此,预先制造没有设置薄板部的层叠体,容易在该层叠体的边缘部利用后工序形成薄板部,例如能够与此同时接合框架体,能够得到高的制造效率。
上述薄板部也可以是上述中间层的厚度比上述其它部位小的构成。
上述中间层也可以是在树脂材料中添加有珠状的发泡材料的构成,上述薄板部的上述中间层可以在上述发泡材料被压碎而被上述树脂材料填充的状态下构成。这样,在薄板部形成时加热中间层之际,珠状的发泡材料几乎没有产生由加热导致的膨胀等就能够维持稳定的状态,中间层的形状稳定。
上述发泡材料也可以由在内部封入气体的玻璃发泡珠粒构成。这样,发泡材料的加热时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而且被压缩时被可靠地压碎,所以能够可靠地形成所希望的形状的薄板部。
上述薄板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是没有设置上述中间层的构成。
也可以是在上述框体用部件的一个面中,上述一对的纤维强化树脂板中的被配置于该一个面侧的上述纤维强化树脂板的表面、与上述框架体的表面被设定为大致共面,或者上述框架体的表面被配置于与上述纤维强化树脂板的表面相比凹陷的位置的构成。这样,能够避免框架体干涉被配置于使用了框体用部件的框体的内部的电子部件等的情况,实际上能够使框体薄型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未经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09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