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铸机在中包快换期间扇形段自动躲接痕板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90252.9 | 申请日: | 2019-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488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富君普;孟庆辉;安晓东;李由;鮑振东;张同宇;马铁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6 | 分类号: | B22D11/16;B22D11/043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俞鲁江 |
地址: | 117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铸机 中包快换 期间 扇形 自动 躲接痕板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铸机在中包快换期间扇形段自动躲接痕板坯的方法,快换期间扇形段内的接痕板坯,在快换结束铸机起步后,采集现场信号监控接痕板坯在扇形段内实际位置,当该段板坯进入对应扇形段时,所述扇形段按预先设定的目标位置抬起1‑5mm,达到增大扇形段辊缝减小扇形段框架对板坯夹持力的目的,当这段接痕板坯拉出对应扇形段时,这个扇形段再压回正常浇铸位置。本发明通过增大扇形段辊缝减小扇形段框架对板坯夹持力的目的,用以降低拉矫力矩解决铸机拉不动板坯的问题,同时使扇形段免受过大力冲击,延长扇形段在线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板坯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连铸机自问世以来得到迅速的发展,是由于它与传统的“模铸”工艺相比,大大简化了生产钢坯的工艺流程,节约了大量的能源,能在一个机组上连续浇铸出钢坯来,可以提高金属收得率、成材率,还可以降低成本。
由于连铸机能够在生产中实现中包快换,使得在一个浇铸周期内大大增加了连浇炉数,实现更多炉连续生产,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劳动条件,生产率相应得到提高。但由于连铸机在中包快换期间,连铸机拉速降为0速度,大约4-5分钟,板坯在扇形段内温度下降,板坯变硬,当新钢水在结晶器形成完好接痕后铸机会再次起步后,将新浇铸板坯慢慢的通过铸机扇形段拉出,在这个过程中,接痕板坯需要通过每一个开口度均不等、呈收缩棍缝的扇形段,每个扇形段棍缝的收缩量在0.3-2mm之间,使得扇形段加大对接痕板坯的夹持挤压,正常生产时板坯温度较高,板坯较软拉坯阻力小,而中包快换时,板坯温度较低,板坯较硬拉坯阻力大,原有技术在此情况发生后采用“力限定”技术解决,“力限定”是指当扇形段关闭夹持力大于预先设定好的限值,扇形段会自动调整棍缝来降低扇形段夹持力达到减少拉坯阻力大,此方法调整有限,不能满足生产要求。
经过多年的生产经验,铸机在中包快换期间,经常出现拉不动坯情况,多数在新拉出板坯13-18米之间,对应扇形段4-8段,其中7-8段为矫直段,正常板坯拉矫力矩为40%左右。快换期间由于接痕板坯在扇形段内0速停留4-5分钟左右,致使板坯温度下降,加上快换后1米左右的接痕坯过硬,还有0-2段最小棍缝较大相比其他段(设备工艺尺寸决定),致使板坯较厚。在铸机快换起步后,上述因素会使接痕板坯经过扇形段拉出,产生拉矫力矩大大增加,力矩大约在70%-90%左右几乎增加一倍。多年的生产中曾多次发生在快换期间铸机拉不动坯的情况。通过对设备检查、控制程序研究及利用FDA数据分析得出,在快换期间扇形段内有8米左右(3段入口到结晶器出口)稍厚接痕板坯,在拉矫机驱动下经过每一个扇形段时,为保证扇形段实际位置与目标位置一致,扇形段框架都产生非常大夹持力,一旦触发扇形段“力限定”保护值,扇形段会自动调整棍缝,调整的大小与“力限定”保护值大小直接有关。“力限定”保护值大对快换中包时扇形段调整力作用不明显,“力限定”保护值小对快换中包时扇形段调整力作用明显,但会影响作正常生产中的棍缝精度。快换期间接痕板坯导致产生非常大的扇形段框架夹持力,给拉矫机增大了负载,是铸机在中包快换期间拉不动坯的主要原因,需要找到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铸机在中包快换期间扇形段自动躲接痕板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快换期间扇形段内的接痕板坯,在快换结束铸机起步后,采集现场信号监控接痕板坯在扇形段内实际位置,当该段板坯进入对应扇形段时,所述扇形段按预先设定的目标位置抬起1-5mm,达到增大扇形段辊缝减小扇形段框架对板坯夹持力的目的,当这段接痕板坯拉出对应扇形段时,这个扇形段再压回正常浇铸位置。
所述扇形段是指3段入口到结晶器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902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