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缺氧诱导因子重组表达质粒转染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98161.X | 申请日: | 201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85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邓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众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5/85 | 分类号: | C12N15/85;C12N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刘潇 |
地址: | 712000 陕西省咸阳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缺氧 诱导 因子 重组 表达 质粒 转染 树突 细胞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缺氧诱导因子重组表达质粒转染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涉及细胞生物学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将树突状细胞、液体培养基、缺氧诱导因子重组表达质粒和脂质体溶液混合后,静置,得到转染体系混合液树突状细胞培养液;将所述转染体系混合液和液体培养基、细胞因子混合,得到混合物,将所述混合物进行培养,得到转染细胞。利用本发明提供的转染方法,通过将树突状细胞过表达Hif‑1α基因,可显著缩短树突状细胞成熟和活化所需时间,并且提高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及对T细胞激活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胞生物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缺氧诱导因子重组表达质粒转染树突状细胞的方法。
背景技术
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慢性疾病之一。临床上治疗肿瘤主要通过手术切除、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等措施,但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易出现复发和转移。近年来,随着医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免疫治疗展现出根治肿瘤的潜力,使其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
树突状细胞(DC细胞)是目前已知最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DC细胞通过摄取肿瘤细胞表面相关抗原,通过自身表面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I(MHCI/II)提呈至免疫效应细胞,同时细胞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CD80/86表达显著增高,结合初始T细胞,激活其免疫功能;此外,活化的DC细胞还能够通过分泌IL-12、IFN-γ等细胞因子,共同激活免疫,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与肿瘤免疫相关研究的深入,DC细胞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逐步得以开发。然而目前还存在肿瘤细胞通常增殖迅速,对微环境中的营养和氧气掠夺较多,使微环境形成类似缺氧的现象,导致周围免疫细胞获取能量不足,抑制DC细胞生长和发挥功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缺氧诱导因子重组表达质粒转染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利用本发明提供的转染方法,通过将DC细胞过表达Hif-1α基因,可显著缩短DC细胞成熟和活化所需时间,并且提高DC细胞抗原提呈及对T细胞激活的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缺氧诱导因子重组表达质粒转染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包括:将树突状细胞、液体培养基、缺氧诱导因子重组表达质粒和脂质体溶液混合后,静置,得到转染体系混合液;将所述转染体系混合液和液体培养基、细胞因子混合,得到混合物,将所述混合物进行培养,得到转染细胞;
所述树突状细胞的数量与液体培养基的体积比为(0.8~1.2)×106个:1mL;
所述缺氧诱导因子重组表达质粒为pcDNA3-Hif-1αP402A/P564A质粒;所述pcDNA3-Hif-1αP402A/P564A质粒的质量与液体培养基的体积比为(500ng~2μg):1mL;
所述脂质体溶液与液体培养基的体积比为(2~3μL):1mL。
优选地,所述液体培养基为无血清培养基。
优选地,所述细胞因子包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
优选地,所述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混合物中的质量浓度为20~50ng/mL。
优选地,所述白细胞介素4在混合物中的质量浓度为10~25ng/mL。
优选地,所述混合培养采用二氧化碳细胞孵箱进行培养。
优选地,所述混合培养的时间为6d~8d。
优选地,所述混合培养至第7d时,还包括加入脂多糖,所述脂多糖在混合物中的浓度为100~200ng/mL。
优选地,所述脂质体包括Lipofectamine2000或TransLipidH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众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陕西众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981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限制微型元件于导电垫上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穿戴设备跟拍的方法及可穿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