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膦稠杂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10354.2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83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魏定纬;蔡烨;谢坤山;丁欢达;陈志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9/6568 | 分类号: | C07F9/6568;H01L51/54;H01L5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膦稠 杂环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膦稠杂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含膦稠杂环化合物具有式I、式II、式III、式IV或式V所示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含膦稠杂环化合物中具有双磷氧键,并引入了吸电子的或大体积的Ar3、Ar4基团,因此具有较低的LUMO能级,较高的电子传输能力和较高的热分解温度,其可作为光电器件的电子传输材料,降低器件驱动电压,提高电流效率,并在器件制备和使用的过程中保持热稳定,延长器件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光电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膦稠杂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是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相比无机电致发光而言,具有亮度高、响应快、视角宽、工艺简单、颜色纯度高、可实现由蓝光到红光区的全彩色显示、可柔性等优点,受到众多科学工作者的青睐,在显示和照明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OLED的发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最早发现有机电致发光是在1963年,Pope等人使用数百伏电压,加在有机芳香族单晶蒽上,观察到发光现象。但由于高电压下只得到较低的发光效率,并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直到1987年柯达公司的C.W.Tang和Steve Van Slyke等人以真空蒸镀法制备了“三明治”结构的电致发光器件后,OLED的研究才真正活跃。
有机发光二极管从最初的“三明治”结构,例如,ITO/发光层/阴极(Al或者Ag),逐渐发展为在发光层两侧引入空穴传输层,例如PEDOT:PSS或小分子蒸镀材料,以及电子传输层,甚至更多功能层的结构,例如,空穴注入层、电子阻挡层、电子注入层、空穴阻挡层等,从而平衡两种载流子的注入及传输,控制发光区域远离发光层两侧的电极,使器件的性能得到了提升。
空穴阻挡/电子传输材料是决定OLED器件效率和稳定性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平衡载流子,提高器件效率,一般要求电子传输和空穴阻挡材料具有以下特征:(1)可大批量制备;(2)良好的热稳定性以促进器件稳定性;(3)低LUMO(最低未占有轨道)能级,以利于电子注入到发光层中;(4)较高的电子迁移率,以,利于电子传输,平衡载流子;(6)较深的HOMO能级,以利于将空穴限制在发光层中;(6)高的三线态能级以阻挡激子;(7)可以形成良好的无定形的薄膜,避免结晶引起的性能降低。
但是目前关于OLED器件的研究积累较少,可用的电子传输材料较少,新型的电子传输材料仍然亟待开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膦稠杂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含膦稠杂环化合物具有较低的LUMO能级,较高的电子传输能力和较高的热分解温度,可作为光电器件的电子传输材料。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含膦稠杂环化合物,所述含膦稠杂环化合物具有如下式I、式II、式III、式IV或式V所示结构:
其中,T1、T2各自独立地为氧或硫;
Ar1、Ar2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饱和或部分不饱和C3-C30杂环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芴基中的任意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03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阿德福韦酯的合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P、N、Si三元杂化阻燃剂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