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增强隧道抗震能力的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12874.7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91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李纯;陈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38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增强 隧道 抗震 能力 构件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增强隧道抗震能力的构件,属于隧道抗震技术领域,本发明的装置包括:防水层,铺设在隧道围岩表面,防水层表面还依次铺设减震层,减震层外面修建二次衬砌层,减震组件,设于二次衬砌层两对向设置的平面上,减震组件包括:与二次衬砌层两对向平面连接的第一板体,第一板体一侧面通过第一连接支撑件与二次衬砌层平面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支撑件与第一板体连接面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有连接板体,二次衬砌层的一侧平面上至少连接有两块第一板体,相邻的第一板体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支撑件连接。本发明可实现提高隧道整体强度和抗震、隔音性能,且对隧道轴向具有吸能效果,有效避免地震或其他震动对隧道造成的损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抗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增强隧道抗震能力的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发地下空间来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无疑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地下隧道无疑是最主要的解决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地方进行了隧道建设,建设区域的扩展,使隧道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建设条件,尤其是高抗震区域,由于通道的稀缺,隧道不可选择线路使其无法避让糟糕的地质,地震作用在这些复杂的条件更加明显,隧道的抗震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在地震作用下尤其是在强震作用下,地下隧道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已经成为地震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目前国内外现有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这方面的抗震设计条文大都十分简略,难以适应强震区地下隧道建造的发展。这就使得地下隧道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成为十分必要的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强隧道抗震能力的构件,提高隧道整体强度和抗震、隔音性能,且对隧道轴向具有吸能效果,有效避免地震或其他震动对隧道造成的损坏。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用于增强隧道抗震能力的构件,包括:
防水层,铺设在隧道围岩表面,防水层表面还依次铺设减震层,减震层外面修建二次衬砌层,二次衬砌层横截面呈倒U字型,
减震组件,设于二次衬砌层两对向设置的平面上,
其中,减震组件包括:与二次衬砌层两对向平面连接的第一板体,第一板体一侧面通过第一连接支撑件与二次衬砌层平面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支撑件与第一板体连接面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有连接板体,二次衬砌层的一侧平面上至少连接有两块第一板体,相邻的第一板体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支撑件连接。
本发明在隧道围岩即结构土层表面通过铺设防水层的措施来避免水体渗透隧道结构内,并进一步铺设减震层对隧道起到减震作用,在铺设减震层后再铺设二次衬砌层实现隧道整体结构增强,并采用倒U字型结构设计提高隧道的承压能力,进一步在二次衬砌层两对应平面内设置减震组件结合减震层形成复合抗震方案。这样在隧道周围结构受到震动响应后发生共振破坏时,先通过减震层来吸收震动引起的循环往复的载荷,降低二次衬砌层形变的几率,防止隧道坍塌,还通过二次衬砌层内侧的减震组件对传递至二次衬砌层的震动力分化,具体的,由第一连接支撑件将震动力传递至第一板体对震动力分化,若存在二次衬砌层轴向方向的震动通过第二连接支撑件传递并减弱震动力,以此实现复合抗震,同时通过设置防水层、减震层、二次衬砌层的方式可加强隧道的隔音效果。
可选的,第一连接支撑件包括:
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与二次衬砌层平面固定连接,
第二支撑板,与连接板体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连接,第二弹性件中部设有第一凸台,第一凸台为圆柱状且与第一支撑板表面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28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