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罐系统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13170.1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50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成勇;徐如霞;颜长深;盛俊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 安装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罐系统安装结构,包括由截止阀和碳罐组成的碳罐安装系统、碳罐安装支架和截止阀安装支架,碳罐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碳罐安装孔、第一车身安装孔和第一支架连接孔;截止阀安装支架上设有第二支架连接孔和第二车身安装孔,第二支架连接孔靠近截止阀安装支架的一端端部,碳罐安装支架与截止阀安装支架通过第一支架连接孔和第二支架连接孔连接,截止阀安装支架一侧向下的卷边朝远离第二支架连接孔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一个卡接片,卡接片的端部固定连接一个向内倾斜的挡块。与碳罐相连的截止阀上固定有一个卡槽,卡接片插入卡槽与其配合连接。本发明解决了在现有车身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无法安装新型碳罐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碳罐体统,具体涉及一种碳罐系统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对汽车工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历过短暂的国五排放要求后,国六已悄然来到,跟随汽车的法规步伐,汽车行业也对汽车的动力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其中一个重要的系统就是碳罐系统,国五碳罐系统与国六碳罐系统的结构不同,且新增加碳罐截止阀结构。新碳罐系统由新碳罐和新增加的碳罐截止阀组合而成,中间由橡胶管连接,相对与国五状态的碳罐系统更加的复杂,且安装方式和结构不同。如图1国五状态的碳罐系统直接通过碳罐上的连接部分螺栓连接在车身上。由于目前国六项目中的车身已量产,且现有的车身结构设计未考虑国六状态的新碳罐总成安装结构,如果统一安装结构,需要在现有车身上进行安装结构的更改,需要重新开发模具、焊接夹具,从新增加较大的成本,而目前的车身焊接采用全自动焊接,新零件、新夹具的调试影响正常的车辆生产。如果在不影响现有车身的生产情况下,在车身上新开发安装结构,借用现有的工装夹具,则需要新增加车身焊接总成状态,不利于焊接线自动化生产管理。所以需要提供一种在不改变现有车身的情况下,安装、拆卸稳定可靠的国六碳罐系统的转接结构。
CN208310921U公开了一种车辆碳罐安装支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车辆碳罐安装支架总成包括第一支架,其用于安装车辆碳罐并将碳罐固定在车辆上低于燃油箱的位置;第二支架,其用于将第一支架的一端安装在车辆的后轮罩立板上以使第一支架固定在车辆上;第一支架包括安装本体,其形成为弯折的板体,用于安装碳罐;第一连接部,其设在安装本体的一端,用于连接车辆的左后轮罩板;第二连接部,其设在安装本体上与第一连接部相对应的一端,第二连接部与第二支架连接;第三连接部,其设在安装本体的另一端,用于安装在车辆的第五悬置安装板上。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碳罐安装支架总成结构简单、重量轻,且能够确保碳罐的位置低于燃油箱的位置。毫无疑问,这是所属技术领域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罐系统安装结构,解决在现有车身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无法安装新型碳罐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碳罐系统安装结构,包括由截止阀和碳罐组成的碳罐系统、碳罐安装支架和截止阀安装支架,所述碳罐安装支架上设有用于连接碳罐的碳罐安装孔和用于连接车身的第一车身安装孔,所述碳罐安装孔与第一车身安装孔所在的面存在夹角,所述第一车身安装孔所在的面上还设置有第一支架连接孔;所述截止阀安装支架上设有第二支架连接孔和第二车身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架连接孔靠近截止阀安装支架的一端端部,所述碳罐安装支架与截止阀安装支架通过第一支架连接孔和第二支架连接孔连接,所述截止阀安装支架一侧向下的卷边朝远离第二支架连接孔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一个卡接片,所述卡接片的端部固定连接一个向内倾斜的挡块;
所述截止阀上固定有一个卡槽,所述卡接片插入卡槽与其配合连接,所述挡块位于截止阀阀身一侧且与其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碳罐安装支架具有呈Π形车身连接板,其车身连接板开口端向上弯折形成碳罐连接板,所述碳罐安装孔设在碳罐连接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连接孔和第一车身安装孔安装在车身连接板闭口端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车身安装孔所在的一侧下沉。
进一步地,所述碳罐安装支架的两侧边缘设有加强卷边,所述碳罐连接板与车身连接板的连接处和第一支架连接孔与第一车身安装孔之间的部分均设有加强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31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