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驾驶舱座椅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13901.2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12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1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玖和汽车车身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66 | 分类号: | B60N2/66;B60R21/04 |
代理公司: | 11589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志敏 |
地址: | 31310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端 底座 靠背 调节杆 缓冲 驾驶舱座椅 汽车驾驶舱 护腰气囊 缓冲结构 支撑结构 放置槽 滑轨 头枕 座椅 长时间坐姿 缓冲气囊 缓冲特性 后座 驾驶舱 拉链口 气囊 弹簧 护腰 下端 疼痛 驾驶 伸出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汽车驾驶舱座椅,包括底座、滑轨、头枕、靠背和调节杆,所述底座的下端设置有滑轨,且底座的上端后侧设置有靠背,所述靠背的上端伸出有调节杆,且调节杆的上端连接有头枕,所述底座上端后侧处设置有护腰气囊结构,且护腰气囊结构是由拉链口、放置槽和缓冲气囊组成,所述底座的上端后侧开设有放置槽。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汽车驾驶舱座椅,支撑结构能够实现与调节杆之间的固定连接,方便缓冲结构安装与支撑结构上,缓冲结构利用弹簧的缓冲特性进行靠背后方的缓冲,一定程度上保护驾驶舱座椅上人员和驾驶舱后座人员,利用气囊的缓冲随变特性,有效的对驾驶舱座椅上人员进行缓冲护腰,一定程度上减缓驾驶人员长时间坐姿带来的疼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驾驶舱座椅。
背景技术
所谓的汽车座椅是坐车时乘坐的座椅,按照部位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前排座椅:头枕、靠背、坐垫、(扶手),后排座椅:(头枕)、靠背、坐垫、侧翼、(扶手),驾驶舱座椅是驾驶人员所在的座椅,方便驾驶人员驾驶汽车的部件;使用汽车驾驶舱座椅过程中,由于驾驶汽车载人时,驾驶座后座人员只有安全带防护装置,驾驶舱座椅的靠背后方只使用海绵进行缓冲,后座人员在汽车碰撞时易碰撞驾驶舱座椅靠背,靠背内部受到冲击力导致损坏和后座人员的受伤,不能对驾驶舱后座人员混合驾驶舱座椅上人员进行缓冲防护,驾驶人员由于长时间工作导致腰背疼痛,长时间对驾驶人员造成身体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驾驶舱座椅,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汽车驾驶舱座椅,包括底座、滑轨、头枕、靠背和调节杆,所述底座的下端设置有滑轨,且底座的上端后侧设置有靠背,所述靠背的上端伸出有调节杆,且调节杆的上端连接有头枕,所述底座上端后侧处设置有护腰气囊结构,且护腰气囊结构是由拉链口、放置槽和缓冲气囊组成,所述底座的上端后侧开设有放置槽,且放置槽的槽内设置有缓冲气囊,所述放置槽槽口处设置有拉链口,且拉链口的开口处设置拉链,所述靠背的后端开设槽内设置有支撑结构和缓冲结构,且支撑结构是由第一支撑板、圆环、第一连接孔、第二支撑板、第二连接孔、第三支撑板和第三连接孔组成,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前端开设有第一连接孔,且第一支撑板的四角处连接有圆环,所述圆环套接在调节杆的杆身上,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板,且第二支撑板的前端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支撑板,且第三支撑板的前端开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缓冲结构是由第一缓冲件、第二缓冲件和第三缓冲件组成,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孔内连接有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孔内连接有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三连接孔的孔内连接有第三缓冲件,且第三缓冲件是由连接柱、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组成,所述连接柱的圆形端连接有第一弹簧,且连接柱的六角端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连接柱设置的第一弹簧端对准第三连接孔进行插入,所述靠背的后端开槽槽口处设置有后盖。
优选的,所述缓冲结构设置的第一缓冲件、第二缓冲件和第三缓冲件结构相同,且第一缓冲件、第二缓冲件和第三缓冲件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配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开设的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呈多组设置。
优选的,所述圆环与第一支撑板之间活动设置,且第一支撑板另一侧圆环的侧壁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一侧圆环的侧壁连接有第三支撑板,且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圆环的侧壁开设有孔洞,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的侧壁上下部开设有贯穿孔,且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的侧壁贯穿孔与圆环侧壁开设孔对齐设置。
优选的,所述调节杆的伸出靠背槽内的杆身呈实心设置,且调节杆的侧壁开设有螺孔,所述调节杆侧壁开设孔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的侧壁贯穿孔对齐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玖和汽车车身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玖和汽车车身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39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