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将误踩油门转换为紧急刹车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26928.5 | 申请日: | 201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099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束文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T7/06 | 分类号: | B60T7/06;B60K26/02 |
代理公司: | 芜湖思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38 | 代理人: | 房文亮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踩油门 转换 紧急 刹车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误踩油门转换为紧急刹车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涉及汽车安全的技术领域,包括刹车踏板及刹车杆、油门踏板及油门杆、车载电脑、卷收组件和连接组件,刹车踏板和油门踏板的上端面分别镶嵌有压力传感器一和压力传感器二,压力传感器一和压力传感器二分别用于实时检测得到驾驶员施加在刹车踏板和油门踏板的压力数据,车载电脑包括控制器和触控屏,控制器分别与压力传感器一、压力传感器二和触控屏之间电性连接,控制器和触控屏分别用于实时处理及显示来自压力传感器一和压力传感器二检测得到的压力数据,卷收组件和连接组件分别安装于刹车杆和油门杆上,卷收组件和连接组件可将驾驶员误踩油门踏板转换为踩刹车踏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将误踩油门转换为紧急刹车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驾驶员在碰到紧急状态时,大部分驾驶员第一反应往往是用脚踩下脚刹,实现汽车的减速或者制动,但仍有少部分驾驶员本应该急踩刹车却误踩了油门导致更严重的事故。因为人的大脑反应时间仅为0.1秒左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判断并给手脚发出指令采取相关动作,一旦大脑判断出错或大脑给手脚发出错误指令或采取相关动作发生错误而误踩了油门,其结果将加重事故的严重程度。但如果能将在紧急状态时将驾驶员的误踩油门转化为紧急刹车,这必定能降低误踩油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中国专利授权公开号为CN102501838B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机动车紧急状态时误操急踩油门转化紧急刹车装置,该技术方案在实际实施时,当遇到紧急情况,驾驶员如果是紧急踩下刹车踏板时,因卷收器和机动车的刹车系统相连,导致卷收带拉长并带动棘爪固定盘快速转动,进而大大增加棘爪齿的离心力并克服棘爪回位弹簧的弹力移离棘爪固定盘的外缘,而与卷收器内齿啮合卡住并使卷收带停止转动,此时,踩压刹车的时候也在踩压油门,从而无法很好的实现最基本的刹车制动的功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该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装置还存在结构复杂、不便安装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误踩油门转换为紧急刹车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缺陷。
一种将误踩油门转换为紧急刹车的装置,包括刹车踏板及刹车杆、油门踏板及油门杆、车载电脑、卷收组件和连接组件,所述刹车踏板和油门踏板的上端面分别镶嵌有压力传感器一和压力传感器二,所述压力传感器一和压力传感器二分别用于实时检测得到驾驶员施加在刹车踏板和油门踏板的压力数据,所述车载电脑包括控制器和触控屏,所述控制器分别与压力传感器一、压力传感器二和触控屏之间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和触控屏分别用于实时处理及显示来自压力传感器一和压力传感器二检测得到的压力数据,所述卷收组件和连接组件分别安装于刹车杆和油门杆上,所述卷收组件和连接组件可将驾驶员误踩油门踏板转换为踩刹车踏板。
优选的,所述卷收组件包括安装块一,所述安装块一的内侧设有卡槽一并卡装到刹车杆上,所述安装块一的内侧还设有安装板一,所述安装板一通过螺钉与安装块一连接,所述安装块一的外侧对称焊接有两个固定板,两个固定板之间转动安装有安装轴,所述安装轴的中部固定有卷收轮,所述固定板的外侧安装有卷收电机,所述卷收电机的输出轴与安装轴之间键连接,所述卷收轮上缠绕有卷收带,所述卷收带的内带头通过胶水与卷收轮连接,所述卷收带的外带头可通过连接组件与油门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安装块二,所述安装块二的内侧设有卡槽二并卡装到油门杆上,所述安装块二的内侧还设有安装板二,所述安装板二通过螺钉与安装块二连接,所述安装板二的内侧居中安装有“几”字型的插接板,所述卷收带的外带头通过胶水连接有插接头,所述插接头与插接板之间可实现插接或分离。
优选的,所述安装块一的顶部安装有“几”字型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和安装块一之间围成一个仅供卷收带通过且插接头无法通过的矩形通道。
一种根据上述的将误踩油门转换为紧急刹车的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未经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269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