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在高效催化5α-雄烯二酮生产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30871.6 | 申请日: | 201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35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申雁冰;王敏;任小贤;欧阳微;夏梦雷;骆健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5/74;C12N15/53;C12N15/54;C12N9/04;C12N9/12;C12N9/02;C12P33/00;C12R1/32 |
代理公司: | 天津诺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2213 | 代理人: | 栾志超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因工程 构建 及其 高效 催化 雄烯二酮 生产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辅酶再生体系,具体为串联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及5αY187F‑还原酶重组体和串联NAD激酶及5αY187F‑还原酶重组体,构建其基因工程菌并应用在高效催化5α‑AD生产中的应用;将5αY187F‑还原酶分别与分枝杆菌来源的G6PDH和NAD激酶重组质粒电转至分枝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再对其生产效率进行测定,发现串联表达的基因工程菌MNR M3/261‑5αY187F‑G6PDH2对5α‑AD的生产由原来的67.8%提高到了89.5%,串联表达菌株MNR M3/261‑5αY187F‑NAD2对5α‑AD的生产由原来的67.8%提高到了92.6%,有效解决了5α‑还原酶催化活性低的限制问题,为5α‑还原酶的分子改造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在高效催化5α-雄烯二酮生产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5α-AD作为合成美雄诺龙、美睾酮等数十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关键中间体,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和研究前景。目前工业上主要以雄甾-4烯-3,17-二酮(AD)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制得,但也存在着耗时长,环境污染大等问题。生物转化的方法有着绿色、环保、高效的特点,正成为许多化学合成工艺的替代技术。
甾体5α-还原酶属于还原型辅酶II(NADPH)依赖型酶,其能够催化一系列类固醇底物在4, 5位双键发生还原作用,并将C-5位上的氢加成在α位上成为相应的5α-还原产物。例如,睾酮(TS)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被还原成一种活性更强的甾体激素:双氢睾酮(DHT),其在雄激素的生理调节以及人的两性分化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雄甾-4-烯-3,17二酮(AD)能够在类固醇5α-还原酶的催化作用被还原为重要的甾体药物中间体:5α-雄烯二酮(5α-AD)中间体。还原型辅酶Ⅱ(NADPH)作为微生物代谢网络中含量最丰富的氧化还原辅酶之一,参与细胞内的重要合成代谢。在微生物的催化反应中,细胞内辅酶含量也会不断消耗,随着辅酶含量的减少,催化反应便无法继续进行。近年来,人们陆续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包括酶法、电化学、光化学等方法,以解决胞内辅酶NADPH再生,酶法再生因其选择性高、反应速率快等优势而受到广泛重视。
一些化学法和生物法可用于合成重要甾体化合物5α-AD,但化学法往往伴随着反应步骤多、环境污染大、过程不好控制等问题。生物法因其条件温和、环境友好、专一性强等优势,已越来越受关注。但现已发现的5α-还原酶,其对底物表现的活性并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随着人们对5α-还原酶的功能和作用机理的认识的不断深入,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酶分子以获得具有优良酶学性质的5α-还原酶,成为今后生物催化领域的另一发展趋势。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酶分子以获得具有优良酶学性质的5α-还原酶,成为今后生物催化领域的另一发展趋势。目前关于5α-还原酶的分子改造,主要是对底物睾酮的酶活力研究,而且其催化效率并不理想;5α-还原酶是催化AD生产5α-AD的关键酶,目前针对底物AD的5α-还原酶基因的改造还没有报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在高效催化5α-雄烯二酮生产中的应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5αY187F-还原酶与辅因子再生酶串联构建得到的基因工程菌,辅因子再生酶为G6PDH2或NAD激酶。
一种串联G6PDH2与5αY187F-还原酶的质粒,包含于辅酶再生体系中,串联的5αY187F-还原酶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串联的G6PDH2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308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