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适应的汽车前照灯投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52376.5 | 申请日: | 2019-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63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升辉;崔小强;陈琪;吴亚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Q1/50 | 分类号: | B60Q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和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4 | 代理人: | 刘亲斌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适应 汽车 前照灯 投射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适应的汽车前照灯投射装置,包括转盘(2)、驱动装置及透镜装置(1);透镜装置(1)包括光源模块(6)、散热模块(7)及单面透镜(109)或透镜组(10),所述光源模块(6)中部为圆盘状结构,在该圆盘状结构的一端面上均匀分布有相互平行的矩形短板,所述散热模块(7)固定安装于所述光源模块(6)圆盘状结构的另一端面中心位置,所述单面透镜(109)或透镜组(10)分布设于所述转盘(2)上,并与所述光源模块(6)构成投射系统。本发明还公开了对应的投射方法。本发明的投射装置,可根据驾驶路况实时发出的特定颜色的光被对应的透镜或透镜组进行光能的重新分配,在目标面上形成特定形状和颜色的光照度分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照明信号装置及其系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自适应的汽车前照灯投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经成为日常代步工具,但随着汽车使用率不断提高,交通事故发生率也在逐年攀升。根据交通部近几年掌握的数据分析,中国夜间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白天的1.5倍,60%的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在夜间,其中30%-40%的夜间车祸源于光线差或照明不良。因此,近年来国内外许多车灯厂商和研究机构致力于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研究。其中,在车灯领域主要涉及汽车前照灯。
传统的机械式自适应前照灯调整精度低,且调整过程中存在磨损。矩阵式前照灯由于LED光源矩阵的LED主光源数量有限,对光线的角度和暗区的控制精度低,分辨率较低。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投影式汽车前照灯已经开始在汽车工业界使用,如专利文献CN106043104A和CN206884861U公开了采用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投影技术,根据路况信息,可以在汽车前方道路上自适应地形成特定形状的光照度分布,提升行车安全性。但是,采用DLP投影技术的前照灯,势必会引入大量的软件、硬件系统(包括结构件和电子元器件),这些结构件和电子元器件均需要满足汽车行业规范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外,更多的软件、硬件会降低整车的性能稳定性;更进一步地,DLP系统的软件、硬件成本较高,致使该技术不大可能被普遍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一种自适应的汽车前照灯投射装置及方法,采用透镜(或者透镜组)阵列投射结构光的方式,可根据驾驶路况实时发出的特定颜色的光被对应的透镜(或者透镜组)进行光能的重新分配,在目标面上形成特定形状和颜色的光照度分布,取代基于DLP投影的自适应汽车前照灯投射装置,降低了系统的复杂程度,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了系统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自适应的汽车前照灯投射装置,包括转盘及设于该转盘一端面的驱动装置,以及设于该转盘另一端面的透镜装置;其中,
所述转盘设于汽车前照灯投装置中间,为所述驱动装置和透镜装置提供安装基底,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与所述转盘的中轴线固定连接;
所述透镜装置包括光源模块、散热模块及单面透镜或透镜组,所述光源模块中部为圆盘状结构,在该圆盘状结构的一端面上均匀分布有相互平行的矩形短板,所述散热模块固定安装于所述光源模块圆盘状结构的另一端面中心位置,所述单面透镜或透镜组分布设于所述转盘上,并与所述光源模块构成投射系统,在接收到控制系统的指令时,由所述驱动装置驱动转盘转动,进而使所述透镜装置运行到指定位置,之后由所述透镜装置对光线进行配光,完成汽车前照灯的自适应投射。
进一步地,所述单面透镜为半球状结构,其平端面的中心位置向内设有一个半球状的凹槽;
所述透镜组的外侧为与所述单面透镜相同的半球状结构,其半球状的凹槽内部设有尺寸小于所述单面透镜且带有半球状凹槽的半球体透镜。
进一步地,所述单面透镜或者透镜组以自由曲面光学设计,并采用玻璃或者塑料材质制备而成,可对所述光源模块发出的特定颜色的光线进行配光作业,以便在目标面上形成特定色彩和颜色的光照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523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